【性味與歸經】苦,微寒。 入肝、膽、脾、胃經。

【功效及應用】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祛風的作用為目前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之一,無論陽黃陰黃,在辯證基礎上均可增入此藥。 前人認為,陰黃宜溫補,若用茵陳,多致不救,此說似不確。 近代研究表明,本品能促進肝臟分泌,利膽作用明顯,適合於傳染性肝炎及膽道感染等疾患的治療。

此外,本品尚能發散肌膚邪熱而祛風止癢,用於風濕凝聚肌膚之癮疹、全身搔癢等證。

【用量及注意事項】3~6g 。 寒濕小便不禁者不宜用。

【常用藥對及配伍應用】

⑴ 茵陳與大黃

大黃茵陳均有清化濕熱和利膽作用,二者合用,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配伍,療黃疸初起,發熱、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者,現用於治療黃疸性傳染性肝炎。

⑵ 茵陳與附子

附子辛熱,能調動身體各系統之功能,茵陳與附子合用為治療濕寒陰黃之基本配伍;必要時還可加用乾薑。

⑶ 茵陳與厚朴

茵陳清濕熱利膽;厚朴寬中下氣化濁;二者合用,療黃疸或濕濁鬱阻中焦之食滯、腹脹等證。

⑷ 茵陳與梔子

為清熱利濕的常用藥對。 二者均有利膽作用,茵陳長於清理脾胃濕熱,梔子苦寒性降,善清熱瀉火,疏導三焦水道,又能涼血解毒,在濕黃疸的治療中,二藥合用且往往重用茵陳,使茵陳得梔子之助,清熱利濕、解毒消膽作用倍增,從而導濕熱從小便去,為治療濕熱黃疸必不可少的配伍。

⑸ 茵陳與柴胡

能疏肝解鬱,療肝鬱不舒之胸脅脹痛。 另加海金砂、金錢草、車前子,鬱金等,療膽囊炎、膽石症。

⑹ 茵陳與龍膽草

龍膽草燥濕清熱,瀉肝火而利膽;茵陳燥濕利膽而消黃,兼有利尿作用。 二者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舒肝解鬱之功,療濕熱蘊結之黃疸,腹滿作痛,噁心、口苦、頭痛目眩、食慾不振等證。

⑺ 茵陳與滑石

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者。

⑻ 茵陳與荷葉

療皮膚搔癢、濕疹、癢疹。

⑼ 茵陳與鬱金

鬱金其性輕揚、降泄,善解肝鬱而行氣滯;茵陳洩太陰、陽明之濕熱,利濕退黃;二藥合用,舒肝導滯作用增強,療濕熱黃疸消化道症狀明顯者。

【參考內容】本品有解熱、發汗、利尿、抑制腸蠕動的作用;能降低血壓和血脂,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傷寒桿菌、結核桿菌、肝炎病毒、流行感冒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