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柴胡 ( 6g )、乾葛 ( 9g )、甘草 ( 3g )、黃芩 ( 6g )、羌活 ( 3g )、白芷 ( 3g )、芍藥 ( 6g )、桔梗 ( 3g ) ( 原著本方無用量 )
【用法】水二盅,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 ( 3g ),煎之熱服 ( 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 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乾,心煩不眠,咽乾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證治機理】本方所治證候乃太陽風寒未解,化熱入裡。 外感風寒,本應惡寒較甚,而此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為寒鬱肌腠逐漸化熱所致。 因表寒未解,故惡寒仍在,並見頭痛、無汗等症。 陽明經脈起於鼻,經眼眶下行;少陽經脈行於耳後,經面頰到眶下。 入裡之熱初犯陽明、少陽,故目疼鼻乾、眼眶痛、咽乾、耳聾;熱擾心神,則見心煩不眠;脈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裡有熱邪之征。 此證乃太陽風寒未解,鬱而化熱,漸次傳入陽明,波及少陽,故屬三陽合病。 治宜辛涼解肌,兼清裡熱。
【方解】方中葛根味辛性涼入陽明,外透肌熱,內清鬱熱;柴胡味辛性寒入少陽,善於祛邪解表退熱。 二藥相須,解肌清熱之力著,共為君藥。 羌活、白芷助君藥辛散發表,並止諸痛;黃芩、石膏清泄裡熱,俱為臣藥。 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陽明之邪熱;柴胡配黃芩,透解少陽之邪熱;羌活發散太陽之風寒。 如此配合,三陽兼治,治陽明為主。 桔梗宣暢肺氣以利祛邪外出;芍藥、大棗益陰養血,既防熱邪傷陰,又制疏散太過;生薑發散風寒,均為佐藥。 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配伍特點】溫清並用,三陽同治,表裡兼顧,重在疏洩透散。
【運用】本方為治療太陽風寒未解,入裡化熱,初犯陽明或三陽合病之常用方。 以發熱重,惡寒輕,頭痛,眼眶痛,鼻乾,脈浮微洪為辨證要點。 陶氏在原書中記載了本方的化裁方法:“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 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
【附方】
柴葛解肌湯 (《醫學心悟》)
柴胡一錢二分 ( 6g )、葛根一錢五分 ( 6g )、黃芩一錢五分 ( 6g )、赤芍一錢 ( 6g )、甘草五分 ( 3g )、知母一錢 ( 5g )、生地二錢 ( 9g )、丹皮一錢五分 ( 3g )、貝母一錢 ( 6g ) 水煎服。 心煩,加淡竹葉十片 ( 3g );谵語,加石膏三錢 ( 12g )。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熱,裡熱亦盛證。 症見不惡寒而口渴,舌苔黃,脈浮散。
【鑒別】程氏《醫學心悟》方比陶氏《傷寒六書》柴葛解肌湯少羌活、白芷、桔梗,是因其主治為外感風熱,而裡熱較重,故減辛溫香燥之品,以防助熱傷津;雖去石膏,但配入知母、貝母、丹皮、生地,不僅清熱,尚能滋陰;若見谵語,則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程氏方重在清裡,陶氏重在解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