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黃芪 ( 6g )、人參 ( 3g )、桂枝 ( 3g )、甘草 ( 1.5g )、熟附 ( 3g )、細辛 ( 2g )、羌活 ( 3g )、防風 ( 3g )、川芎 ( 3g )、煨生薑 ( 3g )。 ( 原著本方無用量 )
【用法】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 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 現代用法:加大棗二枚,炒白芍 3g,水煎服 )。
【功用】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 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證治機理】本證為素體陽氣虛弱,復感風寒所致。 惡寒發熱,無汗,是外感風寒、邪在肌表之象。 熱輕寒重與肢冷嗜臥、神疲懶言、面色蒼白並見,則是素體陽氣虛弱,又感風寒之徵。 素體陽虛,四肢失溫煦,故肢冷嗜臥;陽氣衰微,故見神疲懶言、面色蒼白、脈沉細無力。 “ 陽加於陰謂之汗 ”,若陽氣虛餒,無力作汗,“ 服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 ”,此為 “ 無陽證 ” (《傷寒六書》)。 若強發其汗,易致陽隨汗脫,唯有助陽益氣與解表散寒兼顧,方為兩全之策。
【方解】方中君以桂枝、羌活,臣以防風、細辛,君臣相伍旨在發散風寒。 佐入熟附子溫補元陽,黃芪、人參補益元氣,既可鼓舞正氣以利發散,又可防止陽隨汗脫;川芎行氣活血,並能祛風;白芍養血斂陰,合桂枝有調和營衛之意,並制附、桂、羌、辛諸藥之溫燥;煨生薑溫胃,大棗滋脾,合用以助脾胃升發之氣,滋汗源以助解表。 使以甘草調和藥性。 諸葯相合,共成助陽益氣、解表散寒之功。
【配伍特點】辛溫與甘溫合法,助陽氣以散表邪。
【運用】本方為益氣助陽解表之常用方。 以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為辨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