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麻黃去節,二兩 ( 6g )、細辛二兩 ( 3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 9g )。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表證。 發熱,惡寒甚劇,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

【證治機理】本證是因素體陽虛,復感風寒所致。 外受風寒,邪正相爭則惡寒發熱。 加之素體陽虛,故惡寒甚劇,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不浮反沉微,更知陽氣虛弱。 此陽虛外感,表裡俱寒之證。 若純以辛溫發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並行。

【方解】方以麻黃為君,取其辛溫,發汗散寒解表。 以制附子為臣,取其大辛大熱之性,溫補陽氣,助麻黃鼓邪外出。 因麻黃發汗之力較峻,陽虛之人用之則恐損耗其陽,且陽虛更無力助其辛散表邪,遂與附子同用則無傷陽之弊,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之常用配伍。 細辛歸肺腎二經,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裡,既能祛風散寒以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陽氣以協附子助陽散寒,為佐助之用。 三藥並用,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裡之陽氣得以振奮,則陽虛外感可愈,為治表裡俱寒、太少兩感之劑。

【配伍特點】解表與溫裡合法,辛溫並用,助陽解表。

【運用】本方為治療陽虛外感風寒表證之基礎方。 以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為辨證要點。

【鑒別】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均用細辛、附子,皆能助陽解表,用治陽虛外感風寒表證。 但麻黃細辛附子湯藥僅三味,主治陽虛感寒、太少兩感之證;再造散不用麻黃,取羌、防、桂、辛及參、芪、附等助陽益氣之品,散寒解表與助陽益氣兼顧,兼具調和營衛之功,故用治陽虛氣弱、復感風寒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