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葳蕤二錢至三錢 ( 9g )、生蔥白二枚至三枚 ( 6g )、桔梗一錢至錢半 ( 4.5g )、東白薇五分至一錢 ( 3g )、淡豆豉三錢至四錢 ( 12g )、蘇薄荷一錢至錢半 ( 4.5g )、炙草五分 ( 1.5g )、紅棗二枚。

【用法】水煎,分溫再服。

【功用】滋陰解表。

【主治】陰虛外感風熱證。 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乾,舌紅,脈數。

【證治機理】本證由素體陰虛,外感風熱所致。 風熱襲表,肺衛失和,故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咳嗽、口渴等症;陰虛本津液不足,又易生內熱,加之感受風熱外邪,故除風熱襲表之見症外,尚有咽乾、心煩、舌紅、脈數等陰虛內熱之症。 對於陰虛之人復感外邪之證,因其人汗源不足,若專事解表,不僅表邪難為汗解,且更劫陰液,兩全之法,唯滋陰與解表同用。 陰虛津液不足,風熱上襲肺衛,兼有內熱是本證的病機要點,故治當滋陰清熱,辛涼解表。

【方解】方用葳蕤 ( 玉竹 ) 甘平滋潤,滋陰潤燥;薄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為 “ 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 ” (《醫學衷中參西錄》),二者配伍,滋陰解表,共為君藥。 蔥白、淡豆豉助薄荷發表散邪,用為臣藥。 佐以白薇清熱益陰,桔梗宣肺止咳,大棗甘潤養血,合白薇以滋陰液。 使以甘草調和藥性。 諸藥配伍,共成滋陰清熱、辛涼解表之功。

【配伍特點】辛涼與甘寒合法,汗不傷陰,滋不礙邪。

【運用】本方為治療素體陰虛,外感風熱之常用方。 以身熱微寒,咽乾口燥,舌紅,苔薄白,脈數為辨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