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蔥白連須切,一升 ( 9g )、乾葛切,六合 ( 9g )、新豉綿裹,一合 ( 6g )、生薑切,二合 ( 6g )、生麥門冬去心,六合 ( 9g )、乾地黃六合 ( 9g )。
【用法】勞水八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遍。 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 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養血解表。
【主治】血虛外感風寒證。 病后陰血虧虛,調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 ( 吐血、便血、咳血、衄血 ) 之後,復感風寒,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證治機理】本證因血虛之人復感風寒所致。 風寒束表,邪正相爭,衛陽被遏,故頭痛身熱、無汗,表寒不重則微寒。 風寒表證,治當發汗散寒,然汗血同源,“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 (《靈樞.營衛生會篇》),仲景亦有 “ 亡血忌汗 ” 之論。 血虛之人外感,只發表難以取汗,汗出又重傷陰血,故以養血解表立法。
【方解】方中蔥白、葛根解表散邪,共為君藥。 乾地黃、麥冬養血滋陰,同為臣藥。 豆豉、生薑助君葯發散表邪,俱為佐藥。 原方用千揚勞水煎之,取勞水之味甘體輕以養脾胃。 諸藥合用,邪正相顧,養血解表。
【配伍特點】發散解表與養血滋陰合法,溫而不燥,汗不傷血。
【運用】本方為治療血虛外感風寒證之常用方。 以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兼血虛或有失血病史為辨證要點。 服法中有葯后 “ 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意為不可溫覆過早,以免汗出過多。
【鑒別】蔥白七味飲與加減葳蕤湯均為滋陰養血藥與解表散邪藥同用之方。 蔥白七味飲系補血葯與辛溫解表藥並用,治血虛外感風寒證,臨床以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舌淡苔白、脈虛緩,兼見血虛或失血病史為主要依據;而加減葳蕤湯是補陰藥與辛涼解表藥合用,治陰虛外感風熱證,臨床以身熱頭痛、微惡風寒、心煩口渴、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