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檳榔二錢 ( 6g )、厚朴一錢 ( 3g )、草果仁五分 ( 1.5g )、知母一錢 ( 3g )、芍藥一錢 ( 3g )、黃芩一錢 ( 3g )、甘草五分 ( 1.5g )。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後溫服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開達膜原,闢穢化濁。
【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 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數,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
【證治機理】本方是為瘟疫秽濁毒邪伏於膜原而設。 《重訂通俗傷寒論》云:” 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 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溫疫論》亦云:” 疫者感天地之癘氣 …… 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 ‘ 橫連膜原 ‘ 者也。 ” 瘟疫邪入膜原半表半裡,邪正相爭,故見憎寒壯熱;瘟邪疫毒內侵入裡,導致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如積粉等一派穢濁之候。 此時乃濕疫穢濁毒邪居於膜原之半表半裡,非汗、清可除,故當以開達膜原,闢穢化濁為法。
【方解】方中檳榔為君藥,破滯氣,消痰癖。 厚朴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共為臣藥。 以上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 凡溫疫毒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清熱滋陰,並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共為佐藥。 配以甘草生用為使,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故以 ” 達原飲 ” 名之。 為治瘟疫穢濁毒邪伏於膜原證之主方。
【配伍特點】苦溫芳化與苦寒清熱之中少佐酸甘,透達膜原而不傷陰。
【運用】本方為治療瘟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之代表方。 以憎寒壯熱,舌紅、苔垢膩如積粉為辨證要點。 如兼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本方加柴胡以引經;如兼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本方加羌活以引經;如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本方加葛根以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