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 ( 180 ~ 240g );中劑二兩至四兩 ( 60 ~ 120g );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 24 ~ 36g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 ( 18 ~ 30g );中劑三錢至五錢 ( 9 ~ 15g );小劑二錢至四錢 ( 6 ~ 12g )、烏犀角 ( 水牛角代 ) 大劑六錢至八錢 ( 18 ~ 24g );中劑三錢至四錢 ( 9 ~ 12g );小劑二錢至四錢 ( 6 ~ 12g )、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 ( 18 ~ 24g );中劑二錢至四錢 ( 6 ~ 12g );小劑一錢至錢半 ( 3 ~ 4.5g ),生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丹皮 ( 各 6g ) ( 以上十味,原著本方無用量 )。

【用法】先煮石膏數十沸,后下諸葯,犀角 ( 水牛角代 ) 磨汁和服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 大熱渴飲,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谵語神昏;或發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舌絳唇焦,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

【證治機理】本證系由溫疫熱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所致。 由於熱毒化火,火盛傷津,故見大熱煩渴、舌绛唇焦;熱毒上攻清竅,內擾神明,乃致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谵語神昏;熱燔營血,故有發斑、吐衄;熱深厥深,發為肢厥。 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分別示病情重、中、輕之不同。 此乃溫疫熱毒、氣血兩燔之證,法當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取法白虎湯,意在清氣分之熱而保津,正如《疫疹一得》云:” 此皆大寒解表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 黃蓮、黃芩、梔子共用,仿黃蓮解毒湯之意,以通瀉三焦火熱;犀角 ( 現用水牛角代 )、生地黃、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黃湯,是為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而設。 再配連翹、竹葉以助清氣分之熱;玄參以助清熱涼血;火性炎上,桔梗則可 ” 載藥上行 “。 諸藥合用,共奏氣血兩清、清瘟敗毒之功。

【配伍特點】法取白虎湯、黃蓮解毒湯和犀角地黃湯三方之義,氣血兩清,瀉火解毒,以辛寒大清氣分為主。

【運用】本方為治療熱毒充斥,氣血兩燔之代表方。 以大熱渴飲,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谵語神昏,或吐衄發斑,舌绛唇焦,脈數為辨證要點。 原著強調臨證應根據疫毒輕重,斟酌藥物用量,若 ” 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而數者,用小劑 “;另 ” 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 “。

【附方】

⑴ 化斑湯 (《溫病條辨》)

石膏一兩 ( 30g )、知母四錢 ( 12g )、生甘草三錢 ( 9g )、玄參三錢 ( 9g )、犀角二錢 ( 6g )、白粳米一合 ( 9g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

功用:清氣涼血。

主治:溫病熱入氣血之證。 症見發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

【鑒別】清瘟敗毒飲、化斑湯同具清熱涼血之功。 但清瘟敗毒飲以大劑辛寒藥物清陽明經熱,並用瀉火、解毒、涼血,以使氣血兩清,適於熱毒充斥、氣血兩燔之證;化斑湯清氣涼血解毒之功不及清瘟敗毒飲,適於溫病熱入氣血,發熱、發斑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