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地黃、當歸身各三分 ( 各 6g )、牡丹皮半錢 ( 6g )、黃蓮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黃蓮臨時增減無定 ( 9g )、升麻一錢 ( 6g )。

【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治機理】本證乃胃有積熱,循經上攻所致。 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上項貫頰入下齒,胃中熱盛,循經上攻,故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唇舌腮頰腫痛;胃熱上沖,則口氣熱臭;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血絡受傷,故牙宣出血,甚則牙齦潰爛;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俱為胃熱津傷之候。 治宜清胃涼血。

【方解】方用苦寒瀉火之黃蓮為君,直折胃腑之熱。 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郁遏之伏火,取 ” 火鬱發之 ” 之意。 黃蓮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蓮,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 臣以丹皮涼血清熱。 佐以生地涼血滋陰;當歸養血活血,合生地滋陰養血,合丹皮消腫止痛。 升麻兼以引經為使。 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熱毒內徹而解。

【配伍特點】苦寒辛散並用,降中有升,火鬱發之。

【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火牙痛之常用方,凡胃熱證或胃經血熱火鬱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附方】

⑴ 瀉黃散 (《小兒藥證直訣》,又名瀉脾散 )

藿香葉七錢 ( 6g )、山梔仁一錢 ( 3g )、石膏五錢 ( 9g )、甘草三兩 ( 6g )、防風去蘆,切,焙,四兩 ( 9g )。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 每服一至二錢 ( 3 ~ 6g ),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證。 症見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鑒別】瀉黃散與清胃散皆有清胃熱之功。 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腮頰腫痛者。 但前者是清散並用,兼顧脾胃;後者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