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乾地黃八兩 ( 24g )、薯蕷、山茱萸各四兩 ( 各 12g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 ( 各 9g )、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 各 3g )。

【用法】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廿五丸,日再服 ( 現代用法:蜜丸,每服 6g,日 2 次,白酒或淡鹽湯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補腎助陽,化生腎氣。

【主治】腎陽氣不足證。 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證治機理】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虛勞腰痛、痰飲、消渴、腳氣、轉胞、小便不利等病症,皆由腎之陰精不足,腎陽虛弱,氣化失常所致。 虛勞者,陰陽精血俱損也。 若腎精不足,失於滋榮,則腰痛而足膝痿軟;命門火衰,失於溫煦,必致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陽氣虛弱,失於蒸化,必致水液代謝失常,故見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 而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諸證,皆為水液代謝失常之變,宜溫補腎氣,助氣化以利水。 其他如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象虛弱、尺部沉細,皆為腎精不足、腎之陽氣匱乏所致。 治宜滋養腎之陰精,以溫補化生腎氣。

【方解】方用乾地黃 ( 今多用熟地黃 ) 為君,滋補腎陰,益精填髓。 《本草經疏》謂:” 乾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 ” 臣以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薯蕷 ( 山藥 ) 健脾氣,固腎精。 二藥與地黃相配,補腎填精,謂之 ” 三補 “。 臣以附子、桂枝,溫腎助陽,生髮少火,鼓舞腎氣。 佐以茯苓健脾益腎,澤瀉、丹皮降相火制虛陽浮動,且茯苓、澤瀉均有滲濕洩濁、通調水道之功。 三者配伍,與 ” 三補 ” 相對而言,謂之 ” 三瀉 ” 即補中有瀉,瀉清中之濁以純清中之清,而益腎精,且補而不滯。 諸葯相合,非峻補元陽,乃陰中求陽,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 ” 少火生氣 ” 之意。

本方原名 ” 崔氏八味丸 ” 《傷寒雜病論》收載此方,後世多遵此方為補腎陽之方。 然又名為 ” 腎氣丸 “,確當慎思之。 方中乃以大隊補精水之品為主,溫補之品,藥少量輕,意在以辛熱之桂、附化其陰精以益腎氣。 正如柯琴所謂:” 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 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 ”

【配伍特點】重用 ” 三補三瀉 “,以益精瀉濁;少佐溫熱助陽,以 ” 少火生氣 “。

【運用】本方為補腎助陽,化生腎氣之代表方。 以腰膝酸軟,腰以下冷,小便失常,舌淡而胖,脈沉無力為辨證要點。

【附方】

⑴ 加味腎氣丸 (《濟生方》)

附子炮,二枚 ( 15g )、白茯苓、澤瀉、山茱萸取肉、山藥炒、車前子酒蒸、牡丹皮去木,各一兩 ( 各 30g )、官桂不見火、川牛膝去蘆,酒浸、熟地黃各半兩 ( 各 15g ),以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功用:溫腎助陽,利水消腫。

主治:腎陽虛水腫。 症見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⑵ 十補丸 (《濟生方》)

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各二兩 ( 各 9g )、山茱萸取肉、山藥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黃酒蒸、肉桂去皮,不見火、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 ( 各 4.5g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

功用:補腎陽,益精血。

主治:腎陽虛損,精血不足證。 症見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或陽痿,遺精,舌淡苔白,脈沉遲尺弱。

【鑒別】《濟生》加味腎氣丸與十補丸均系腎氣丸加味化裁而成。 《濟生》加味腎氣丸由腎氣丸加車前子、牛膝,但方中熟地等 ” 三補 ” ” 三瀉 ” 之品用量銳減,而附子之量倍增,重在溫陽利水,適用於陽虛水腫而腎虛不著者;十補丸非但加入鹿茸、五味子,且亦減 ” 三補 ” ” 三瀉 ” 之量,而增附子之量,遂易溫補腎氣之方而為補腎陽、益精血之劑,適用於腎陽虛損、精血不足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