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熟乾地黃 ( 18g )、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 ( 各 9g )、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等分 ( 各 6g )。 ( 原著本方無用量 )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 ( 9g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 現代用法:加生薑 5 片,大棗 1 枚,薄荷 2g,水煎服 )。
【功用】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喑痱。 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幹不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
【證治機理】本方主治喑痱證。 ” 喑 ” 者,舌強不能言,一因腎脈通於舌本,下元虛憊,腎精不能上榮於舌;二因腎陽不足,失於蒸化,水濕內停,泛而為痰,痰濁阻於心竅。 ” 痱 ” 者,足廢不能用。 緣於腎虛不能主骨,則骨痿不能用。 陰虛內熱,故口幹不欲飲;虛火上浮,則面赤;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於下,故足冷;脈沉細弱,為陰陽兩虛可見之脈。 是證總屬下元虛憊,虛陽上浮,痰濁上泛,阻塞竅道所致。 治宜補益下元,滋陰壯陽,兼豁痰開竅。
【方解】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填補腎精;肉蓯蓉、巴戟天溫養腎陽。 四藥相伍,陰陽並補,益腎填精,共為君藥。 附子、肉桂溫助真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與君藥相伍,以增溫補腎陽之力,為臣藥。 麥冬、五味、石斛滋陰斂液,育陰以配陽,與君藥相伍,以增補腎陰、益腎精之力,亦為臣藥。 佐如石菖蒲、遠志、茯苓交通心腎,開竅化痰。 少佐薄荷,借其輕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鬱開竅之力;引用生薑、大棗,調陰陽,和氣血。 諸藥合用,滋補腎陰,溫養腎陽,交通心腎,化痰開竅。 下元既補,痰濁又化,則喑痱可愈矣。
《聖濟總錄》所載之地黃飲,在用法中較本方少薄荷,餘藥及主治基本相同。
【配伍特點】陰陽並補,上下並治,以補虛治下為主。
【運用】本方為治療腎虛喑痱之代表方。 以舌強不語,足廢不用為辨證要點。
【附方】
⑴ 還少丹 (《醫方集解》)
熟地黃二兩 ( 100g )、山藥、牛膝酒浸、枸杞酒浸,兩半 ( 75g )、山萸肉、茯苓乳拌、杜仲薑汁炒,斷絲、遠志去心、五味子炒、楮實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 各 50g )、石菖蒲五錢 ( 25g ),加棗肉蜜丸 ( 9g ),鹽湯或酒下。
功用:溫補脾腎。
主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之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症。
【鑒別】還少丹與地黃飲子皆用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肉蓯蓉等,均為陰陽並補之劑。 但還少丹中無附子、肉桂及麥冬、石斛,而用杜仲、小茴香及山藥、枸杞子等,故其溫補腎陽與滋補腎陰之力不及地黃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