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 ( 各 15g )。
【用法】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 ( 9g ),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 ( 現代用法:加小麥或浮小麥 15g,水煎服 )。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盜汗證。 自汗,盜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證治機理】本證因衛外不固,陰液損傷,心陽不潛所致。 衛氣虛,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泄則自汗;汗為心液,汗出過多,心陰不足,心陽不潛,虛熱內生,陰津外泄,故汗出、夜臥更甚;汗出日久,心之氣陰耗傷,心神失養,則見心悸易驚,煩倦短氣;舌淡紅,脈細弱,均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宜益氣固表,斂陰止汗。
【方解】方中煅牡蠣鹹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 自汗多由氣虛所致,生黃芪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藥。 君臣相配,標本兼顧,止汗之力尤著。 麻黃根功專收澀止汗,為佐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心陰,益心氣,並能清心除煩,為佐使葯。 諸藥合用,既能益氣固表,又能斂陰止汗,使氣陰得復則汗出可止。
【配伍特點】澀補並用,以澀為主;氣陰兼顧,以氣為主。
【運用】本方為治衛外不固、陰虛心陽不潛之自汗、盜汗證的常用方。 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鑒別】牡蠣散與玉屏風散均能益氣固表止汗,用於治療氣虛衛外不固之自汗證。 牡蠣散補斂並用,重在斂陰潛陽,其收斂止汗之力較強,常用於治療衛外不固,兼有心陽不潛的自汗、盜汗;玉屏風散則以補氣為主,以補為固,其補虛之力較強,且黃芪、防風相配,補中寓散,常用於治療氣虛衛外不固之自汗,或治虛人易感風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