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牛黃一兩 ( 30g )、鬱金一兩 ( 30g )、犀角 ( 水牛角代 ) 一兩 ( 30g )、黃蓮一兩 ( 30g )、朱砂一兩 ( 30g )、梅片二錢五分 ( 7.5g )、麝香二錢五分 ( 7.5g )、真珠五錢 ( 15g )、山梔一兩 ( 30g )、雄黃一兩 ( 30g )、黃芩一兩 ( 30g )。

【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 ( 3g ),金箔為衣,蠟護。 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 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 現代用法:口服,一次一丸。 小兒三歲以內,一次 1/4 丸;四至六歲,一次 1/2 丸。 一日 1~3 次。 昏迷不能口服者,可鼻飼給葯 )。

【功用】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主治】邪熱內陷心包證。 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或舌謇肢厥,舌紅或绛,脈數。 亦治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屬邪熱內閉者。

【證治機理】本證為溫熱邪毒內陷心包,痰熱蒙蔽清竅所致。 熱毒熾盛,內陷心包,擾亂神明,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裡熱熾盛,煉液為痰,痰熱上蒙清竅,勢必加重神昏譫語;舌為心竅,痰熱閉竅,則舌謇語難;熱閉心包,邪熱阻滯,陽氣不通,故為熱厥。 中風昏迷,小兒高熱驚厥,亦屬熱閉之證。 治宜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方解】方中牛黃苦涼,清心解毒,豁痰開竅;犀角 ( 水牛角 ) 鹹寒,清心涼血解毒;麝香芳香走竄,通達十二經,芳香開竅醒神。 三味相配,清心開竅,涼血解毒,共為君葯。 黃蓮、黃芩、山梔苦寒清熱,瀉火解毒,以增牛黃、犀角清解熱毒之力,共為臣藥。 冰片、鬱金芳香闢穢,通竅開閉,以加強麝香開竅醒神之功;雄黃助牛黃以劫痰解毒; 朱砂、珍珠清熱鎮心安神;金箔為衣,亦取其重鎮安神之效,共為佐藥。 用煉蜜為丸,和胃調中,為使藥。 諸藥配伍,清熱解毒,芳香開竅。

【配伍特點】苦寒清熱與芳香開竅合法,主以清心瀉火。

【運用】本方為治療熱陷心包證之常用方,涼開法之代表方。 以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或绛,脈數為辨證要點。 原書在用法中指出:” 脈虛為正不勝邪之兆,取人參補氣扶正、托邪外出之功,此時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慎防由閉轉脫 “;” 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 “,是增強其清熱透散之效。

【附方】

牛黃清心丸 (《痘疹世醫心法》)

辰砂一錢半 ( 4.5g )、黃蓮五錢 ( 15g ),黃芩、山梔仁各三錢 ( 各 9g )、鬱金二錢 ( 6g )、牛黃二分半 ( 0.75g ),上為細末,臘雪調麵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七、八丸,燈芯湯下。

功用:清熱解毒,開竅安神。

主治:溫熱之邪,內陷心包,身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以及小兒高熱驚厥,中風竅閉等屬熱閉心包者。

【鑒別】牛黃清心丸與安宮牛黃丸同屬涼開劑,均有清心開竅之功,用於熱陷心包之神昏譫語、小兒急驚等證。 但牛黃清心丸的清心開竅之力較遜,適用於熱閉神昏之輕證;安宮牛黃丸在牛黃清心丸的基礎上又加犀角 ( 水牛角 ) 解毒,雄黃豁痰,麝香、冰片開竅,珍珠、金箔安神,故清熱解毒、豁痰開竅、鎮心安神之功較著,常用於溫熱之邪內陷心包、熱痰蒙蔽清竅之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