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丁香 ( 6g )、柿蒂 ( 9g )、人參 ( 3g )、生薑 ( 6g )。 ( 原著本方無用量 )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止呃,溫中益氣。

【主治】胃氣虛寒止呃逆。 呃逆不已,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脈沉遲。

【證治機理】本證因胃氣虛寒,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所致。 中虛有寒,氣逆不降,則呃逆、嘔吐、胸脘痞滿。 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胃氣虛寒之征。 治當降逆止呃,溫中益氣。

【方解】方中丁香辛溫芳香,溫中散寒、降逆止呃,是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藥,用為君葯。 柿蒂苦平,善降胃氣;生薑辛溫,降逆止嘔,為嘔家之聖藥。 二藥與君葯相伍,則溫胃降逆之功尤著,共為臣藥。 因胃氣虧損,故配人參甘溫益氣、補虛養胃為佐。 四藥配伍,共奏降逆止呃、溫中益氣之功。

【配伍特點】降溫補並用,主以溫降,溫而不熱,補而不滯。

【運用】本方為治療虛寒呃逆之常用方。 以呃逆,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附方】

⑴ 丁香柿蒂散 (《衛生寶鑒》)

丁香 ( 6g )、柿蒂 ( 9g )、青皮 ( 6g )、陳皮 ( 6g ) 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 溫服,無時。

功用:降逆止呃,行氣溫中。

主治:諸種呃噫、嘔吐痰涎。

【鑒別】丁香柿蒂湯與丁香柿蒂散均配伍丁香和柿蒂以溫中降逆止嘔,治療胃中虛寒、氣逆不降證。 但丁香柿蒂湯配伍生薑以降逆止嘔,參草棗以益氣和胃,則降逆止嘔力較強,且兼可補虛;丁香柿蒂散則配伍青皮、陳皮,重在行氣,而無補虛之能。

丁香柿蒂湯與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均有降逆止嘔、益氣養胃之功,同治胃虛氣逆之證;故方中皆用人參補中益氣,生薑和胃止嘔。 但旋覆代赭湯重在降逆化痰,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橘皮竹茹湯則降逆清熱,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丁香柿蒂湯則以溫胃降逆為主,主治胃氣虛寒之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