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大黃蒸,十分 ( 7.5g )、黃芩二兩 ( 6g )、甘草三兩 ( 9g )、桃仁一升 ( 6g )、杏仁一升 ( 6g )、芍藥四兩 ( 12g )、乾地黃十兩 ( 30g )、乾漆一兩 ( 3g )、虻蟲一升 ( 6g )、水蛭百枚 ( 6g )、蛴螬一升 ( 6g )、䗪蟲半升 ( 3g )。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 現代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重 3g,每服 1 丸,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活血消癥,祛瘀生新。
【主治】五勞虛極。 形體羸瘦,腹滿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暗黑。
【證治機理】本證由五勞虛極,經絡營衛俱虛,血脈凝澀,日久結成 ” 乾血 ” ( 血瘀 ) 所致。 乾血久鬱,新血難生,化熱傷陰,肌膚失養,則肌膚甲錯;陰血不能上榮於目,則兩目暗黑;脾胃虛弱,納運無力,則腹滿不能飲食;水穀精微化生不足,無以充養機體,故形體羸瘦;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脈澀,皆為瘀血之征。 是證乃五勞虛極為本,乾血久瘀為標,若瘀血不去,則新血難生,正氣也無由以復。 故治當活血消癥,祛瘀生新。 正如《血證論》所言:” 舊血不去,則新血斷不能生。 乾血痨人皆知其極虛,而不知其補虛正易助病,非治病也。 先去其乾血,而後新血得生,乃望回春。 ”
【方解】方中大黃苦寒,瀉下攻積,活血祛瘀;䗪蟲鹹寒,破血祛瘀,共為君葯。 桃仁、乾漆、蛴螬、水蛭、虻蟲助君藥以破血通絡,攻逐血瘀,均為臣藥。 杏仁開宣肺氣,潤腸通便,以通利氣機;乾地黃、芍藥滋養陰血,使破血而不傷血;黃芩清瘀久所化之熱,共為佐藥。 甘草、白蜜益氣緩中,調和諸葯;以酒飲服,助活血以行藥力,用為佐使。 諸藥合用,攻中有補,使瘀血除,瘀熱清,陰血得補,更以丸劑緩治,俾乾血得化,故曰 ” 緩中補虛 “。 (《金匮要略》)
【配伍特點】主以蟲類,破瘀消癥,寓補於攻,祛瘀生新。
【運用】本方為治療 ” 乾血痨 ” 之代表方。 以形體羸瘦,肌膚甲錯,兩目暗黑,舌有瘀斑,脈澀為辨證要點。 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較多,補虛扶正不足,雖有 ” 去病補虛 ” 之意,但在乾血去后,還應施以補益之劑以收全功;有出血傾向者慎用;孕婦禁用。
【附方】
⑴ 鱉甲煎丸 (《金匮要略》)
鱉甲炙,十二分 ( 90g )、烏扇燒、黃芩、鼠婦熬、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阿膠炙,各三分 ( 各 22.5g )、柴胡、蜣螂熬,各六分 ( 各 45g )、芍藥、牡丹皮去心、䗪蟲熬,各五分 ( 各 37g )、蜂窠炙,四分 ( 30g )、赤硝十二分 ( 90g )、桃仁、瞿麥各二分 ( 各 15g )、人參、半夏、葶藶各一分 ( 各 7.5g ),上廿三味, 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鳖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功用:軟堅消癥,行氣活血,祛濕化痰。
主治:瘧疾日久不愈,脇下痞硬,結成瘧母。 以及癥塊積於脇下,推之不移,腹痛,肌肉消瘦,飲食減少,時有寒熱,女子經閉等。
【鑒別】大黃䗪蟲丸與鳖甲煎丸均有活血化瘀之功,可用於治療癥瘕屬於瘀血內停者。 但大黃䗪蟲丸祛瘀力較強,兼能清瘀熱、滋陰血、潤燥結,主治五勞虛極、瘀血內停之乾血勞;鱉甲煎丸重在軟堅消癥,兼有祛濕化痰之功,主治瘧母以及寒熱痰濕與氣血相搏所形成得癥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