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槐花炒、柏葉杵,焙、荊芥穗麸炒,各等分 ( 各 9g )。

【用法】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 ( 6g ),空心食前服 ( 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 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風熱濕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便血證。 腸風、臟毒,或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紅苔黃,脈數。

【證治機理】大便下血一症,有腸風、臟毒之分,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暗者為臟毒。 其因皆由風熱與濕熱邪毒,壅遏腸道血分,損傷脈絡,血滲外溢所致。 ” 腸風者,下血新鮮,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來 …. 臟毒者,下血瘀晦,無論便前便後皆然。 ” (《成方便讀》) 治宜清腸涼血為主,兼以疏風行氣。

【方解】方中槐花苦微寒,善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為君藥。 側柏葉苦澀性寒,清熱涼血,燥濕收斂,可增強君藥涼血止血之力,為臣藥。 荊芥穗辛散疏風,微溫不燥,炒黑入血分而止血,與君、臣藥相配,疏風理血;蓋大腸氣機為風熱濕毒所遏,故用枳殼行氣寬腸,以達 ” 氣調則血調 ” 之目的,為佐藥。 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腸疏風,使風熱、濕熱邪毒得清,則便血自止。

【配伍特點】寓行氣於止血之中,寄疏風於清腸之內,相反相成。

【運用】本方為治療腸風臟毒下血之常用方。 以便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附方】

⑴ 槐角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 ( 20g )、地榆、當歸酒浸一宿,焙、防風去蘆、黃芩、枳殼去瓤,麩炒,各半斤 ( 各 10g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 6g ),米飲下,不拘時候。

功用:清腸疏風,和血止血。

主治:腸風下血,諸痔,脫肛屬風邪熱毒或濕熱者。

【鑒別】槐角丸與槐花散均有清腸止血,疏風行氣之功,用治腸風下血諸證。 但槐角丸清腸祛濕之力尤佳,且有養血和血之效,適用於濕熱壅遏腸道較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