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秦艽三兩 ( 9g ),甘草、川芎、川獨活、當歸、白芍藥、石膏各二兩 ( 各 6g ),川羌活、防風、吳白芷、黃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 ( 各 3g ),細辛半兩 ( 1.5g )。

【用法】上十六味锉,每服一兩 ( 30g ),水煎,去滓,溫服,無時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祛風清熱,養血活血。

【主治】風邪初中經絡證。 口眼㖞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證治機理】中風有真中與類中之別,有中臟腑與中經絡之異。 本證系由風邪初中,病在經絡,氣血痹阻,筋脈失養所致。 中風每多正氣虧虛,而後風邪乘虛入中,氣血痹阻,經脈不通,因而口眼喎斜,加之 ” 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謂風性善行而數變,風邪初中經絡,往往數經併發,病情變化多端。 治宜祛風通絡為主,兼以活血宣痹、養血益氣之法。

【方解】方中重用秦艽為君,” 祛一身之風 ” (《醫方集解•祛風之劑》)。 輔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辛溫之品,祛風散邪,俱為臣藥。 因風藥多燥,易傷陰血,且口喎舌強者,多為血虛不能養筋,故配伍熟地、當歸、白芍、川芎以養血活血,補血養筋,絡通則風易散,寓有 ”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 之意,並制諸風藥之溫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生化氣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是為風邪郁而化熱者設,均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葯,亦兼使藥。 諸藥相配,疏養結合,邪正兼顧,共奏祛風清熱、養血通絡之功。

【配伍特點】辛溫甘寒,外散內補,氣血兼顧,清養並行。

【運用】本方為治療風邪初中經絡之常用方,為 ” 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 (《醫方集解•祛風之劑》) 以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猝然發病為辨證要點。 原著曾載:” 如遇天陰,加生薑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 可資參佐。

【附方】

⑴ 小續命湯 (《備急千金要方》)

麻黃、防己、人參、桂心、黃芩、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各一兩 ( 各 9g ),防風一兩半 ( 12g )、附子一枚 ( 9g )、生薑五兩 ( 6g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服三升,分三服甚良。 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

功用:祛風散寒,益氣溫陽。

主治:陽氣不足,風中經絡。 症見口眼喎斜,語言不利,筋脈拘急,半身不遂,或神志悶亂等。 亦治風濕痹痛。

【鑒別】小續命湯與大秦艽湯同治風邪初中經絡證,均以辛散祛風藥為主組方。 大秦艽湯證因營血不足,風邪兼有鬱熱,故方中配伍歸、芎、芍、地以養血活血,柔養筋脈,配生地、石膏、黃芩清解鬱熱,功善疏風清熱,養血活血;而小續命湯證因陽氣虛弱,風寒外中,故方中配伍麻黃、生薑發散風寒,人參、附子、肉桂以溫陽益氣,功善祛風散寒,益氣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