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當歸、生地、防風、蟬蜕、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錢 ( 各 6g ),甘草、木通各五分 ( 各 3g )。
【用法】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服 ( 現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主治】風疹、濕疹。 皮膚疹出紅色,或遍身雲片斑點,瘙癢,抓破後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
【證治機理】本證系由風濕或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膚腠理之間所致。 故見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抓破後滲溢津水。 風勝則癢,癢自風來,故治宜疏風止癢為主,配以除濕、清熱、養血之法。
【方解】方中荊芥、防風、蟬蜕、牛蒡子辛散以達邪,疏風以止癢,為君藥。 風濕相搏而致水液流溢,蒼术祛風除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俱為臣藥。 風邪易於化熱,故用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風熱或風濕浸淫血脈則傷陰血,苦寒滲利之品亦可傷及陰血,故用當歸、生地、胡麻仁以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既補以傷之陰血,且達 ”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 之意,又制約諸葯之溫燥,皆為佐藥。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為使藥。 合而用之,共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功。
【配伍特點】辛散苦燥甘潤相伍,外疏清利之中寓潤養之法。
【運用】本方為治療風疹、濕疹之常用方。 以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雲片斑點為辨證要點。
【附方】
⑴ 當歸飲子 (《濟生方》)
當歸去蘆、白芍藥、川芎、生地黃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風去蘆、荊芥穗各一兩 ( 各 9g ),何首烏、黃芪去蘆,各半兩 ( 各 6g ),甘草炙,半兩 ( 3g )。 上㕮咀,每服四錢 ( 12g ),用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養血活血,祛風止癢。
主治:血虛有熱,風邪外襲。 症見皮膚瘡癤,或腫或癢,或發赤疹瘙癢。
【鑒別】當歸飲子和消風散均有祛風走表之荊芥、防風及養血扶正之當歸、生地、甘草,皆有祛風止癢之功,用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 但消風散中又伍石膏、知母及苦參、蒼术、木通等,清熱祛濕之功著,宜於濕熱較重者;而當歸飲子配以白芍、首烏及黃芪之屬,重在養血益氣而祛風,故宜於風疹瘙癢日久,氣血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