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懷牛膝一兩 ( 30g )、生赭石軋細,一兩 ( 30g )、生龍骨搗碎,五錢 ( 15g )、生牡蠣搗碎,五錢 ( 15g )、生龜板搗碎,五錢 ( 15g )、生杭芍五錢 ( 15g )、玄參五錢 ( 15g )、天冬五錢 ( 15g )、川楝子搗碎,二錢 ( 6g )、生麥芽二錢 ( 6g )、茵陳二錢 ( 6g )、甘草錢半 ( 4.5g )。
【用法】水煎服。
【功用】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 頭暈目眩,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喎斜;甚或眩暈顛撲,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
【證治機理】本方所治之類中風,張氏稱之為內中風,系由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陽亢化氣,氣血逆亂所致。 風陽上擾,故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紅如醉。 肝腎陰虧,水不上濟,故心中煩熱。 肝陽上亢,氣血逆亂,並走於上,遂至卒中。 輕則風中經絡,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喎斜;重則風中臟腑,眩暈顛撲,昏不知人,即《素問•調經論》所謂 ”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 本方證以肝腎陰虛為本,陽亢化風、氣血逆亂為標,本虛標實,本緩標急,以鎮肝息風為主,佐以滋養肝腎為法。
【方解】方中懷牛膝苦酸性平,歸肝腎經,重用以引血下行,折其陽亢,並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葯。 代赭石質重沉降,鎮肝降逆,合牛膝引氣血下行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息風,共為臣藥。 玄參、天冬滋陰清熱,壯水涵木;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鬱,過用重鎮之品以強制,勢必影響其疏洩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理肝氣,以順肝性,利於肝陽的平降鎮潛,均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葯為使,合生麥芽又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殼類藥物質重礙胃之弊。 諸藥相伍,共奏鎮肝息風、滋陰潛陽之功。
方中茵陳,張錫純謂 ” 茵陳為青蒿之嫩者 “。 故此,後世遂有或用茵陳,或用青蒿者。 然據《醫學衷中參西錄》” 茵陳解 ” 及有關醫案分析,似以茵陳為是。
【配伍特點】鎮降下行,重在治標,滋潛清疏,以適肝性。
【運用】本方為治療內中風之常用方。 以頭目眩暈,腦部脹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脈弦長有力為辨證要點。 原著曾載:” 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一兩。 痰多者,加膽星二錢。 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八錢,淨萸肉五錢。 大便不實者,去龜板、赭石,加赤石脂一兩。 ”
【附方】
⑴ 建瓴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
生懷山藥一兩 ( 30g )、懷牛膝一兩 ( 30g )、生赭石軋細,八錢 ( 24g )、生龍骨搗碎,六錢 ( 18g )、生牡蠣搗碎,六錢 ( 18g )、生懷地黃六錢 ( 18g )、生杭芍四錢 ( 12g )、柏子仁四錢 ( 12g ),磨去鐵鏽濃水,以之煎藥。
功用:鎮肝息風,滋陰安神。
主治:肝陽上亢證。 症見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寧,失眠多夢,脈弦長而硬。
【鑒別】建瓴湯與鎮肝熄風湯均能鎮肝息風,滋陰潛陽;用於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證。 但後者鎮潛清降之力較強,用於陽亢化風,氣血逆亂而見腦部熱痛、面色如醉,甚或中風昏撲者;而前者寧心安神之力略優,適用於肝陽上亢而見失眠多夢、心神不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