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憂鬱症在現今社會因快速發展、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改變等等因素,進而嚴重影響生活的精神類疾病,帶給社會嚴重的健康及經濟問題。憂鬱症屬中醫 “ 鬱證 ” 範疇,古籍詳細記載致病原因及治療方劑,近年研究發現中醫對憂鬱症的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且能提高病人生活品質、用藥安全性、服藥順從性,因此許多病人由西醫轉為以中醫改善憂鬱症,或以中西醫合併方式治療。本篇整理中醫典籍對憂鬱症的記述及收載中藥複方,並以疏肝健脾經典方劑-逍遙散基礎研究為例,了解中藥複方治療憂鬱症的機轉,提供臨床應用的參考依據。

前言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 WHO )表示,在 2020 年全世界需要正視三大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據調查,台灣 8.9% 的人有憂鬱症狀,約 200 萬人,其中 60% 左右為重度憂鬱者,其中有 15% 憂鬱症病人會死於自殺,可見其嚴重性。而憂鬱症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以台灣為例,憂鬱症一年產生的經濟成本約為 405 億元,藥費、醫療照顧等成本占 22%,因憂鬱症無法工作造成的生產損失則高達 76%,因此憂鬱症即早發現即早治療非常重要。目前西醫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有多種選擇,然而長期使用西藥可能會有明顯副作用、藥物心理依賴、停藥後復發等問題;中醫對憂鬱症的治療與西醫具有相當的療效、毒副反應少,且能針對不同證型進行治療等優勢。本文從歷代中醫典籍對憂鬱症的記載,藉由瞭解古今觀點共同的概念,並整理歷代發展的中藥複方,以供現代選擇使用。最後以逍遙散治憂鬱症的相關研究報告,瞭解逍遙散治療憂鬱症的藥理機制,以期對臨床有所參考。

憂鬱症

憂鬱症牽涉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的精神疾病,且可能具遺傳性,亦受到社會、環境、創傷與壓力等因素影響。憂鬱症的致病原因可分成三方面: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

其中生理方面為現代藥物治療著手部分,該因素引起憂鬱症的機轉包括:腦中血清素 ( serotonin, 5-HT )、多巴胺 ( dopamine, DA ) 及正腎上腺素 ( norepinephrine, NE ) 等單胺類神經傳遞物質分泌異常,使神經傳遞變慢,尤其血清素異常分泌被認為是憂鬱症發生的主因,其次為壓力狀態下,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 HPA Axis ) 活性過高,皮質醇分泌高度異常造成對此激素的反應疲乏,使人體更易產生憂鬱症的症狀。

憂鬱症在歷代著名中醫藥典籍以各種不同病名被收錄記載,並提出解決方法及藥方,下面列舉數例並依年代先後闡述:

㈠ 漢代《黃帝內經》對情緒障礙已有相關記載,如《靈樞.本神篇》:”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 “;《靈樞.百病始生篇》:” 憂思傷心,忿怒傷肝 “,描述情緒對五臟的影響。

㈡ 《傷寒雜病論》按神智正常與否可以分為神智異常類和情治心理類,其中 ” 髒躁 “、” 梅核氣 “、” 百合病 ” 屬憂鬱症的範疇,認為這些病證全屬大虛,本無邪實。因 “凡此之輩,皆陽消證也,尚何實邪 “。

㈢ 隋唐時期,各醫家多從五臟虛損的角度論述憂鬱症,如《諸病源候論》:” 五勞說: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 “、《外台秘要》:” 脾虛勞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則憂恚不解 “,認為憂勞、思勞均可致病。

㈣ 金元時期的朱丹溪提出 ” 六鬱學說 “,六鬱為氣、血、火、食、濕、痰等鬱症的總稱,並記有憂鬱症的治療方法。

㈤ 明.虞摶在《醫學正傳.鬱證》首用 ” 鬱證 ” 一詞作為病證名稱,明代後逐漸把情治之鬱作為憂鬱症的主要內容。

㈥ 葉天士認為鬱病雖由七情所致,但主要責之於心,基本病機為氣滯,氣滯日久,則鬱而化熱,甚則傷津耗液,深入血分,並提出 ” 移情易性 ” 的治療大法。

應用於治療憂鬱症的中藥複方

憂鬱症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雖然有多種新型抗憂鬱藥的發明,但西藥的副作用、依賴性等因素,使病人需長期使用難以有效根除,停藥後有復發問題。統計 105 年至 108 年衛服部公佈數據,因精神行為包含憂鬱、焦慮等就診中醫件數增加將近 50%,可見病人漸漸選用或併用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中藥或中醫其他療法改善症狀。

中藥複方藉由疏肝解鬱、醒腦開竅、調理氣血等方式,調整臟腑功能及平衡陰陽達到治療效果,各年代醫藥典籍所記載治療憂鬱症之代表中藥複方如下:

㈠ 漢代《傷寒論》收錄五味藥方,分別有小柴胡湯、甘麥大棗湯、四逆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酸棗仁湯。小柴胡湯具有和解少陽、扶正袪邪、調情理志的作用。甘麥大棗湯可用於憂鬱不安,或煩躁不寐,情緒易激動,或自覺煩悶悲傷欲哭者;四逆散具透解鬱熱,疏肝理脾等作用,若情緒低落,兼見煩躁不安,失眠,胸悶氣短,當屬氣機不暢,可加強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可與甘麥大棗湯和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治療太陽表證失治誤治、安神鎮驚,邪熱內陷之證而設,具有疏肝解鬱、和胃安神、化痰通陽等功效。酸棗仁湯治療肝鬱血虛,心神失養之虛勞虛煩不得眠之症。

㈡ 《金匱要略》之百合地黃湯,為專治百合病,百合病即類似神經衰弱、癔病病症,百合地黃湯具有養陰清熱、補益心肺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心肺陰虛之證。

㈢ 逍遙散首載錄於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編寫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並以其為基礎,加入梔子和牡丹皮,名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二方具有疏肝健脾、行氣解鬱功效,可用於治療鬱證之肝鬱脾虛證和肝鬱化火證。

㈣ 歸脾湯出自《嚴氏濟生方》,歸脾湯能治療心脾兩虛之憂鬱症。其主要表現症狀為情緒鬱抑,精神不振,頭暈,心悸,食欲減退,乏力,浮腫,或伴有胃脘脹悶,嗜睡或失眠,四肢萎軟,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沈細。

㈤ 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醫書《景岳全書》,其記載該方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為治療肝鬱氣滯證的代表方。另明代醫書《正體類要》記述歸脾湯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效,可用於治療心脾兩虛之證。

㈥ 出自清代《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常用於治療胸中血瘀之證。

上述中藥複方應用於不同類型之憂鬱症,其中逍遙散及其類方最廣為人知,在紀錄片《孟河醫派》提及馬培之使用逍遙散治癒慈禧皇后病徵,因此逍遙散廣泛應用,並且被收載於清朝宮廷醫案《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因此本文針對逍遙散治療憂鬱的現代藥理機制進行探討。

逍遙散治療憂鬱症藥理研究

逍遙散以柴胡為君藥,當歸、白芍為臣藥、茯苓、白朮、炙甘草、薄荷、生薑為佐使組成,具有疏肝健脾、行氣解鬱功效,多用於鬱證之肝鬱脾虛證和肝鬱氣滯證,近代各種實驗藉各個不同的研究方向瞭解逍遙散的抗憂鬱機轉,以下以各研究所獲得的結果進行介紹,以期在臨床應用上提供治療憂鬱症的參考。

㈠ 單胺類神經傳導

逍遙散以石油醚與 95% 乙醇萃取成分具有的抗憂鬱效果,對大鼠行為學和 5-HT 及 NE 的回饋調節有顯著改善作用。逍遙散能增加海馬迴、皮質部位 5-HT1A mRNA 表現及 5-HT1A 受體蛋白數量,降低 5-HT2A 受體 mRNA 含量,以提升 5-HT 濃度,藉由此調控發揮治療憂鬱症睡眠障礙,進而起到抗憂鬱的作用。

另有研究指出逍遙散具有提高大鼠海馬迴和皮質 DA 含量的作用,進而影響 NE 的含量,以達到抗憂鬱的作用。此外,逍遙散可以通過調節藍斑核-交感-腎上腺髓質軸 ( hocus ceruleus-sympathetic-adrenal medulla axis ),修復因過度刺激導致受損的神經元,增強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的功能,增加 NE、DA 的分泌,興奮交感神經並抑制副交感神經以達到抗憂鬱的作用。

㈡ 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 HPA Axis )

逍遙散及加味逍遙散可降低下視丘腦下垂體釋放激素 mRNA 表現,進而降低血液中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濃度,增加糖皮質素受體及其 mRNA 的表現,使糖皮質素分泌增加,降低 HPA 軸興奮度,加強負回饋調節,達到拮抗 HPA 軸功能亢奮的作用。此外,研究證實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 NMDA 受體 ) 與甘氨酸的結合使其被過度啟動,繼而大量 Ca2+ 內流,降低突觸內 Ca2+ 濃度影響神經細胞功能,導致神經細胞凋亡,逍遙散能有效降低憂鬱模型大鼠體內甘氨酸含量,抑制該啟動過程,可能為逍遙散影響神經內分泌 HPA 軸以抗憂鬱的機制。

㈢ 神經修復

逍遙散可能在 Notch 1 信號通路上通過直接增加 Jag1 蛋白及阻斷 Hes l 基因轉譯的過程,改善神經細胞狀態。另外,逍遙散活化模型小鼠海馬迴 ERK1/2 進而增加 BDNF 及 CREB mRNA 的表現,以用於修復損傷的神經細胞,達到抗憂鬱作用。逍遙散能有效逆轉憂鬱症大鼠海馬迴 CA3 和 DG 區 P450scc 蛋白表現,進而調節突觸可塑性,以改善大鼠體重增長緩慢,糖水消耗率降低,移動速度減慢等狀態,此與逍遙散調節 AMPA 受體及其相關蛋白在海馬迴各區和杏仁核的興奮性有關。

結論

憂鬱症是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疾病,西藥雖有多種選擇及新型開發,但西藥的副作用、依賴性等因素,使得病人順從性不高,甚而排斥西藥的治療。現代雖以西藥治療憂鬱症為主流,然古籍醫藥典籍對於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方式可回溯至漢代時期,為中醫治療憂鬱症重要之考證。除典籍的建議應用,以現代實驗證明中藥複方與藥理機轉間的關係是目前重要課題之一,其中廣為人知的逍遙散由各種研究發現,逍遙散以類似 SSRI (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 及 SNRI (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 ) 機轉增加 5-HT、NE、DA 濃度,及改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回饋機制、啟動神經修復機制等達到抗憂鬱效果。

另有研究指出逍遙散成分中柴胡、當歸、白芍、白朮、甘草是發揮抗憂鬱作用的主要藥材。除了以藥物方式治療,中醫針灸、推拿等亦有一定的療效。若能充分運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優勢,並以神經生物學、生物醫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多學科的合併研究,進一步剖析中醫藥治療憂鬱症的機轉,從而造福更多病人。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科 / 董維軒、亞東紀念醫院藥事照護組 / 楊欣瑜、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 / 李盈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