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檳榔 ( betel nut ) 出自李當之《藥錄》;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棕榔 ( Areca cathecu L. ) 的成熟種子。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種子含總生物鹼 0.3-0.6%,藥用檳榔是指檳榔子 ( 或稱桄榔 ),食用檳榔則指檳榔殼。另外,藥物檳榔多為成熟乾燥種子,而咀嚼檳榔則為幼果。檳榔致癌的前提是反覆咀嚼,而入藥則無需咀嚼,只要避免嚼食,檳榔完全可以安心作為藥用。
藥用檳榔和西藥併用時需注意中西藥交互作用,檳榔中的成份檳榔鹼 ( arecoline ) 與抗精神病藥物產生錐體外症候群 ( 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 ) 和控制氣喘用藥而無法適當的控制氣喘。
前言
檳榔為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有藥用與食用之分,藥用檳榔與食用檳榔在外型及內部結構差異較大,藥用檳榔為扁球型或圓錐型,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食用檳榔為橄欖型,中果皮厚多纖維,中間有一卵型種子,中果組織纖維具有良好的咬嚼性。二者雖都為檳榔,實際上藥用檳榔是指檳榔子,食用檳榔則指檳榔殼。另外,藥用檳榔多為成熟乾燥種子,而食用檳榔則為幼果。
檳榔致癌的前提是塗抹石灰蔞葉包裹加工並反覆咀嚼,而入藥則無需咀嚼。只要避免嚼食,檳榔完全可以放心當藥用的。
檳榔的基本介紹
㈠ 基原
棕櫚科 ( Palmae ) 常綠喬木植物檳榔 ( Areca cathecu L. ) 的乾燥成熟種子,冬、春二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將種子取出曬乾、浸透切片而成。檳榔於歷代藥典有不同如大腹子《嶺表錄異》、白檳榔《藥性論》、大腹檳榔《本草圖經》、檳榔子《本草綱目》、榔玉《中藥誌》,主要產地為臺灣、福建、雲南與兩廣等地。
㈡ 性味歸經
辛、苦、溫,入胃、大腸經。
㈢ 炮製
用清水浸泡,至泡透、撈起、切片、曬乾。炒用或炒焦用。因生品作用較猛,因此炮製炒後可緩和藥性,以免耗氣傷正,並能減少服後噁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
㈣ 鑑別
檳榔飲片呈扁球的圓錐形,頂端鈍圓,基部平寬,高 1.5~3.5 cm,基部直徑 1.5~3 cm。表面淡黃棕色或暗棕色,有稍凹下的淡色網狀紋理,偶附有銀白色內果皮斑片或中果皮纖維,基部中央有凹窩 ( 為珠孔部位 ),旁有大的淡色種臍。質極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大理石樣紋理,係紅棕色的種皮及外胚乳向內錯入於類白色的內胚乳而成,縱剖面珠孔部位內側有空隙,藏有細小乾縮的胚。品質以果大體重、堅實、不破裂者為佳。
質量標準上檳榔、炒檳榔水分不得過 10.0%,含檳榔鹼,不得少於 0.20%。焦檳榔水分: 不得過 9.0%,含檳榔鹼不得少於 0.10%。
㈤ 功效
檳榔在文獻別錄記載《別錄》:「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尸,療寸白。」,《藥性論》:「宜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本草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綜合上述藥典紀載檳榔主要有三大功效:殺蟲,對絛蟲、蛔蟲、薑片蟲、蟯蟲、肝吸蟲等寄生蟲都有殺滅作用,可單味服用,也可配伍使用;行氣、消導,可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以及痢疾腹瀉等;祛濕化水,治多種水腫、關節寒濕疼痛等。
㈥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單用驅殺絛蟲、薑片蟲時,可用 60~120g。
檳榔應用在方劑介紹
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對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均有驅殺作用。其中對絛蟲證療效最佳,常單用或與南瓜子同用取效。用治蛔蟲、蟯蟲證,多與使君子、苦楝皮同用;用治薑片蟲,可與烏梅、甘草、牽牛子配伍;檳榔水煮液治療腸道鞭毛蟲病。
檳榔在方劑也用於食積氣滯,瀉痢後重。檳榔味苦、入胃腸,功擅行胃腸之氣,消積導滯,故用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及痢疾裡急後重等症。
應用之方劑:
⑴ 木香檳榔丸《儒門事親》
為消導化積劑,所治之證多由飲食積滯內停,氣機阻滯,濕熱蘊聚。以木香、檳榔行氣化滯、消除脘腹脹痛,除裡急後重;大黃、芒硝、牽牛子攻積導滯,瀉熱通便,祛除熱實之邪;以青皮、陳皮、行氣化積,加強木香、檳榔疏氣之功;配香附、三稜、莪朮疏肝解鬱,破血中之氣;枳殼下氣寬腸,行胸腹之氣以消痞滿;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止其下痢。
⑵ 疏鑿引子《濟生方》
主治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尚實也。此為陽水,陽水見陽證,脈必沉數,陰水見陰證,脈必沉遲。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裏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溼以風勝,邪由汗出,而升之於上,腹皮、苓皮、薑皮、辛散淡滲,所以行水於皮膚,商陸、檳榔、椒目、赤豆、去脹攻堅,所以行水於腹裏,木通瀉心肺之水,達於小腸,澤瀉瀉脾腎之水,通於膀胱,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
⑶ 雞鳴散《證治準繩》
方中檳榔質重下達,行氣逐濕為君;木瓜化濕通絡,陳皮理氣燥濕為臣;紫蘇葉、桔梗宣通氣機,吳萸、生薑溫散寒邪並為佐。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降濁,化濕通絡之功。用治寒濕腳氣腫痛,常與木瓜、吳茱萸、橘皮等配伍。中醫藥司有提到,一日飲片量26克。 ( 表一 )
表一 檳榔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之方劑
⑷ 截瘧七寶飲《易簡方》
檳榔有截瘧作用,與常山、草果等同用,用治瘧疾寒熱久發不止。
⑸ 達原飲《明代吳又可-瘟疫論》
吳又可稱此方可驅離人體膜原之邪,「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故方名「達原飲」。本方由檳榔、厚朴、草果等組成,有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之功,主治溫病初起、邪伏膜原。現代可用檳榔 9 克、厚朴 6 克、草果 3 克、知母 6 克、白芍 6 克、黃芩 6 克、甘草 3 克,水煎服。應用達原飲時尤需重視舌象,古人說「雜病重脈,溫病重舌」,疫毒之邪侵入膜原,濁邪上犯,肺胃受傷,津液不能布化,就會出現「舌苔垢膩或白厚如積粉」這種特殊的舌象。新冠肺炎患者症狀和體徵與上述符合,所以達原飲受到廣泛重視。
檳榔中西藥交互作用及禁忌
檳榔主要成分檳榔鹼 ( Arecoline ) 為中度擬副交感神經興奮劑生物鹼,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檳榔鹼被比作尼古丁,可提高警覺性和精力、欣快和放鬆。檳榔鹼是毒蕈鹼乙醯膽鹼 (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 M1、M2、M3 受體和 M4 的部分作用劑 ( partial agonist )。
服用神經科的藥物同時吃檳榔會使椎體外徑路的症狀〈EPS〉,肌肉僵硬、面部表情木納、手腳抖動及坐立不安等症狀。檳榔使用會增加大腦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而檳榔鹼是一種可能令人上癮的檳榔成分,具有單胺氧化酶-A ( MAO-A ) 抑制劑樣特性。MAO-A 抑制劑可防止神經遞質分解並增加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濃度。在接受抗憂鬱治療後的抑鬱症患者中觀察到每日檳榔使用量減少,包括 MAO-A 抑制劑和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 ( SSRI )。併用控制氣喘用藥 ( Prednisolone, Salbutamol ) 無法適當的控制氣喘,因檳榔鹼影響嗜酸趨化酶 ( CCL11、eotaxin ),是一種重要的嗜酸性粒細胞特異性趨化因子,與嗜酸性粒細胞的募集有關、引發哮喘和肺功能,整理如表二。
表二 檳榔 Areca catechu ( betel nut ) 與西藥交互作用
《中國藥典》標明檳榔無毒,入藥也是安全的。不過,使用檳榔要注意如下幾點:
⑴ 氣虛者慎用。檳榔破氣力強,易傷正氣。氣虛下陷 ( 包括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不止、崩漏、胃下垂等 ) 者要慎用,否則會加重病證。
⑵ 體弱久病者忌用。老人脾胃虛弱泄瀉者,或久病體虛者,不宜服用。
⑶ 嘔血或腸阻塞者,不宜過量服檳榔。
⑷ 不宜過量或久用。檳榔煎湯,常用量 6~15 克;單用殺蟲可用 60~120 克。檳榔生品力猛,驅蟲多生用。炒用力緩,鮮品優於陳久者。
結論
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有記載如下:「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四曰飽能使之飢。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可知檳榔有除痰、消食、健胃功用。
多數人僅知檳榔為一般提神所咀嚼之食品,且與口腔癌有關,鮮少知有實用及藥用區分,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上應用達原飲,其中檳榔扮演重要角色,方藥解析《溫疫論》言:「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之功,使疫毒之邪潰散,速離膜原,熱毒得清,陰津得復,諸證悉除。
( 林口長庚醫院中藥局 / 李慧娟、董維軒,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 / 陳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