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典籍文獻的記載介紹中藥炮製的輔料對於藥材治療效果的影響。除了整理古代典籍對於輔料的看法外,更加上現代實驗及臨床研究的成果,從化學、藥理學、藥物動力學以及臨床表現的角度探討炮製輔料的功用與角色,藉此幫助醫療人員瞭解典籍中所論述的炮製輔料在炮製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合理性。
前言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的結果,依用藥的需要、藥品性質以及調劑的需求,所採取的一項製藥技術。明代醫士陳嘉謨把炮製方法作了概括性的歸納,提出了火製、水製及水火共製三類方法。然而炮製並非只有處理藥材本體,常常必須加入「炮製輔料」。
中藥炮製輔料,是指對藥材加入具有輔助作用的附加材料。這些輔料是遵循中藥配伍的原理和臨床用藥的需求,透過炮製過程來影響或改變藥材某方面的性能,使其符合臨床醫療的需求。
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記載了炮製輔料的作用:「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蜜製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本草蒙筌》對中藥炮製方法作了概括性的總結,在此書中,明確的論述輔料對藥材引起的作用,書中許多想法和觀念至今仍影響輔料在中藥炮製的應用。
中藥輔料炮製理論與研究概況
傳統流傳的炮製方法是古人用藥經驗的總結和學術研究的精華。以下我們將引用古代典籍的「麩製焦香健脾」、「酒製升提」、「鹽製入腎」、「醋製入肝」、「蜜製甘緩益元」及「薑製發散」六項理論,配合現代實驗及臨床研究的成果,用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炮製輔料的功用與角色。
㈠ 麩製焦香健脾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本草蒙筌》記載:「麩製抑酷性,勿傷上膈。」意指麩製後可降低藥材的燥性或寒性 ( 即麩製具有緩和藥性的功用,一般多認為降低「燥性」為主 ),不致因藥性造成脾胃產生濁氣而傷及心肺,因此,麩製被認為具有增加藥材健脾補胃的作用。藥材在麩製後,產生芳香氣味,可以掩蓋不好氣味。麩製常用於健脾胃用途及含有刺激性、腥臭氣味的藥材,如:白朮、蒼朮、僵蠶、枳實及肉豆蔻等。
⑵ 現代研究
麥麩焦香味來自於麥麩與藥材產生梅拉德 ( Maillard ) 反應,是氨基和羰基間產生的酶褐變現象。反應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氣味的中間體物質,包括還原酮、醛和雜環化合物,這些物質能夠吸附在藥材的表面讓藥材產生焦香味。除了焦香味外,部分的成分在炮製過程中產生消長。以白朮為例,麩製後 atractylone 轉化為 atractylenolideⅠ、Ⅱ、Ⅲ 等內酯類成分。當 atractylone 的含量降低時,可緩和白朮燥性;當 atractylenolide 增加,則健脾作用增強 ( 如表一 )。
表一 白朮麩製之現代研究
麩製除了焦香健脾外,對藥材的影響,尚有:
① 麩製緩和藥物的燥性,可增強藥品療效。如:蒼朮麩製後可緩和藥物的燥性,提升小腸吸收的能力。
② 麩製可去除藥材的不良氣味。 如:麩炒僵蠶可去除動物藥本身的氣味,達到矯嗅矯味的作用。
③ 麥麩吸附藥材油脂,可減少腸胃刺激。 如:枳實含有大量揮發油成分。經麩炒後,麥麩吸收了揮發油,降低了枳實對胃腸的刺激。
㈡ 酒製升提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戰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中有「酒浸」等輔料炮制藥材的文字記載。到了唐代、宋代,酒製法增加到 10 多種,酒製品種類增加到 200 多種。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記載:「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酒製升提是指藥物酒製後,增強其上行、行散的作用。酒性味苦甘、辛、大熱,能升提藥力,通經活絡,多用於行上焦及通經絡藥物。常用酒製的藥物有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及當歸等。
⑵ 現代研究
酒製後藥材有效成分在體內分布發生改變。以大黃為例,酒製大黃能改變 aloe-emodin、rhein 和 emodin 在大鼠體內的分佈,其中各成分在心與肺組織中的分佈較生品增加,結果呼應了傳統中醫理論酒製大黃善於治療上焦病症的說法 ( 表二 )。
表二 大黃酒製之現代研究
酒製除了升提理論外,對藥材的影響,包含增加有效成分的提取率。酒可幫助藥材有效成分溶出。如:酒製黃芩後,其 baicalein 含量比生品高。酒製後當歸所含的解痙成分 ligustilide 的提取率明顯增加,具有良好的鎮痛活性。
㈢ 鹽製入腎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鹹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食鹽性味鹹寒,能引藥下行入腎,多用於入腎經及行下焦藥物,如:杜仲、韭菜子、巴戟天、澤瀉及橘核等。
⑵ 現代研究
藥材鹽制後化學成分、藥理、藥效及藥動學均可能會發生改變。以杜仲為例,杜仲經鹽製後能促進 geniposidic acid 的吸收,增加其生體可用率。鹽製可引藥入腎治下,腎主骨生髓,因此,杜仲鹽製後調節骨骼代謝能力增強 ( 表三 )。
表三 杜仲鹽製之現代研究
鹽製除了入腎理論外,對藥材的影響,尚有:
① 鹽製可使藥物便於粉碎調劑。 《本草綱目》記載:「書言鹽湯煮雲母,亦可為粉。」鹽製雲母的目的在於方便藥材粉碎。
② 鹽製產生高滲壓作用可洗去黏液質。 魏晉南北朝雷斅《雷公炮炙論》提到吳茱萸「使鹽水洗一百轉,自然無涎。」。
③ 鹽製使藥材脫水防腐。 清代唐宗海《本草問答》記載:「四川彰明縣採制附子,必用鹽醃。」鹽製可使藥材脫水防腐,延長藥材保存期限。
㈣ 醋製入肝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戰國時期《素問》記載:「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敘述「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又明代李梃《醫學入門》:「入肝用醋。」藥物經醋炮製後,可引藥入肝經,增強疏肝解鬱、散瘀止痛及行氣功效。醋製多用於入肝經及有毒藥材,如:延胡索、五味子、甘遂、柴胡及香附等。
⑵ 現代研究
五味子經過醋製後,可增強其保肝護肝的功效。有研究以 tetrachloromethane、acetaminophen、D-galactose 誘發的肝損傷為模型,結果顯示醋製五味子較生品可保護肝細胞,減少肝細胞的壞死。另一研究結果顯示醋製五味子可提高肝蛋白含量和細胞色素 P450 活性作用,可達到解毒護肝的功效 ( 表四 )。
表四 五味子醋製之現代研究
醋製除了入肝理論外,醋具酸性,能使藥材的游離生物鹼成分結合成鹽類,以增加溶解度,提高療效。醋亦具有殺菌防腐作用,能讓藥材延長保存期限。
㈤ 蜜製甘緩益元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中藥蜜製最早見於《雷公炮炙論》。古代醫者認為蜂蜜具滋補潤肺、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藥材經蜜製後能增強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的作用並且能緩和藥性及矯味等,常見蜜製藥材如:紫菀、甘草、枇杷葉、百合及黃耆等。
典籍中提到蜜製功效,可歸納為以下二類:
① 甘緩益元功效。補氣助陽藥常透過蜜製來增強補益作用。如: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中提到黃耆「生用治癰疽,蜜炙補虛損」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提出「蜜製難化,增益元陽。」的論述。
② 潤肺寧嗽功效。意指蜜製能增強入肺止咳的作用,如:清代王翃《握靈本草》中桑白皮「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認為枇杷葉「治肺病以蜜水塗炙乃良」。
⑵ 現代研究
以黃耆為例,黃耆生品用於生肌固表;蜜製黃耆用於補中益氣。蜜製黃耆對於恢復紅血球受損的變形能力高於生品,可降低疲勞;黃耆蜜製增加了黃耆水溶性浸出物 ,目前認為增加的浸出物可能與炮製後增強補氣效果有關。另外,止咳方面,以枇杷葉為例,枇杷葉蜜製後能顯著延長小鼠咳嗽潛伏期、次數並且增加呼吸道排泌量,能增強其止咳的效果。
蜜製除了補氣和止咳外,也可延長藥材的保存,如款冬花蜜製後,可以破壞分解苷類的酶,增強苷類的穩定性。
表五 黃耆及枇杷葉蜜製之現代研究
㈥ 薑製發散理論
⑴ 古代典籍理論
薑汁作為炮製用輔料始見於南北朝劉涓子撰之《劉涓子鬼遺方》:「半夏:湯洗七遍,生薑浸一宿,熬過。」薑製法在宋代達到了高峰,藥材達 40 餘種,而薑製的理論主要形成於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提到「薑製發散」指藥材用薑汁炮製可取其辛溫發散之功效來增強藥材療效,常見薑製藥材如:厚朴、竹茹、黃連、草果及半夏等。
薑製對中藥毒性有制約之效,魏晉南北朝陶弘景於《本草經集注》提到:「半夏,有毒,用之必須生薑,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另北宋寇宗奭於《本草衍義》書中對厚朴炮製的描述:「不以薑製,則棘人喉否。」。
⑵ 現代研究
薑製目的有二,一是在於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其二為緩和刺激,增加療效。如生半夏有毒性,在胃、腸、咽喉等多種黏膜上有刺激性,半夏經薑製後,可降低草酸鈣晶針體對黏膜的刺激性,緩和對咽喉刺激 ( 表六 )。
表六 半夏薑製之現代研究
討論
藥材透過不同方法、程度及不同輔料的炮製,其性味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部分成分被分解而減少,部分成分因分解而產生新的成分,同時也有部分成分因輔料增加溶解度而提取率增加,這些改變可能影響藥材原本的性能和臨床效果。我們進一步將炮製輔料對藥性的影響範圍進行彙整,以性味、趨向、歸經及毒性的角度來探討,如上圖。
炮製輔料的角色,在藥理學方面,可以是相加、協同或是拮抗的角色等;在藥物動力學的觀點,輔料可以改變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對於化學而言,輔料是成分的加減或新成分的催生者,然而,輔料也可能是單純的矯臭矯味的角色。因此,由本文整理的結果可知得知輔料作用是相當多元,我們將輔料的效用歸納如下:
⑴ 增強特定的作用來提高臨床療效。
⑵ 改變藥性的性能功效,擴大療效範圍。
⑶ 引藥入經,便於定向用藥。
⑷ 降低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⑸ 使藥材便於儲存或調劑。
⑹ 洗淨藥材,合於使用。
⑺ 矯臭矯味,以便於服用。
炮製輔料對藥性的影響
結論
中藥炮製理論是古人用藥經驗的總結和學術研究的精華,起自春秋戰國,傳承至今,內涵廣博豐富。現代科學的研究已證實炮製輔料能改變藥材藥性、增強療效、及降低中藥的毒性等。然而部分文獻亦發現相同炮製法或炮製輔料,在不同條件下 ( 如反應溫度、反應時間、製作順序及材料品質等 ),所產生藥材之化學成分種類、含量和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因此,未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證以及相關的規範,以確保藥材炮製的品質穩定以及臨床的用藥安全。
( 光田綜合醫院藥劑部、台中市新藥師公會、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暨營養學研究所、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 / 鄭鈞任、林品杉、謝永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