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大生地二錢 ( 6g )、麥門冬一錢二分 ( 4g )、生甘草五分 ( 2g )、元參錢半 ( 5g )、貝母去心,八分 ( 3g )、丹皮八分 ( 3g )、薄荷五分 ( 2g )、炒白芍八分 ( 3g )。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陰虛肺燥之白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初期或發熱或不發熱,鼻乾脣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無力或細數。

【證治機理】白喉多因素體陰虛蘊熱,復感燥氣疫毒所致。《重樓玉鑰》云:” 緣此症發於肺腎,凡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 喉屬肺系,少陰腎經循喉嚨系舌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復感燥熱疫毒之熱上薰,煉液灼津,以致咽喉腫痛,布生假膜,起白如腐,不易拭去,且發展迅速;熱達於外,則初期即有發熱,若熱閉於裏,則可不發熱;疫毒深重,氣道受阻,肺陰耗傷,宣肅失令,故鼻乾脣燥,呼吸有聲,似喘非喘,或咳或不咳;脈數無力或細數,乃陰虛有熱之徵。治宜養陰清肺爲主,兼解毒利咽。

【方解】方中生地甘苦而寒,既能滋腎水而救肺燥,又能清熱涼血而解疫毒,故重用爲君藥。麥門冬養陰潤肺清熱,益胃生津潤喉;玄參清熱解毒散結,啓腎水上達於咽喉,二藥共助生地養陰清熱解毒,爲臣藥。白芍斂陰和營泄熱;丹皮涼血活血消腫;貝母潤肺化痰散結;薄荷辛涼宣散利咽,共爲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爲佐使之藥。全方養陰扶正與清肺解毒合用,正邪並治,標本兼顧,共奏養陰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配伍特點】甘寒辛涼,滋腎潤肺,金水相生,清解寓散。

【運用】本方爲治療陰虛白喉之常用方。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鼻乾脣燥爲辨證要點。白喉忌解表,尤忌辛溫發汗。原書方後記載:” 如有內熱及發熱,不必投表藥,照方服去,其熱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