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制厚朴二錢 ( 6g ),川蓮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 ( 各 3g ),香豉炒、焦梔各三錢 ( 各 9g )、蘆根二兩 ( 60g )。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溼,理氣和中。
【主治】溼熱霍亂。胸脘痞悶,噁心嘔吐,口渴不欲多飲,心煩溺赤,泄瀉,或霍亂吐瀉,舌苔黃膩,脈濡數。
【證治機理】本證由溼熱內蘊,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溼熱中阻,氣滯不行,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胸脘煩悶、噁心嘔吐、大便泄瀉;溼阻氣滯,津不上承,則口渴而不欲多飲;溼熱下注,則小便短赤;熱擾心神,則心煩不寧;舌苔黃膩,脈濡數亦溼熱內蘊之象。法當清熱化溼,理氣和中。
【方解】方中蘆根用量獨重,取其清熱止嘔除煩,兼具利小便而導溼熱之功,爲君藥。黃蓮苦寒,清熱燥溼,薑制又增加和胃止嘔之功;厚朴辛苦性溫,宣暢氣機,化溼行滯,爲臣藥。半夏辛燥性溫,降逆和胃止嘔;梔子苦寒,清心瀉熱,導溼熱從小溲而出;石菖蒲芳香化溼醒脾;淡豆豉宣鬱止煩,合梔子以清宣鬱熱而除心煩,俱爲佐藥。諸藥相伍,清熱化溼,理氣和中,俾溼熱去、脾胃和,則痞悶、吐瀉諸症可除。
【配伍特點】苦辛合法,寒溫並用,清化降利以和中。
【運用】本方爲治療溼熱霍亂證之常用方。以嘔吐泄瀉,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脈濡數爲辨證要點。
【附方】
⑴ 蠶矢湯 (《霍亂論》)
晚蠶砂五錢 ( 15g ),生苡仁、大豆黃卷各四錢,陳木瓜三錢 ( 9g )、川蓮薑汁炒,三錢 ( 9g ),制半夏、黃芩酒炒、通草各一錢 ( 各 3g )、焦梔一錢五分 ( 4.5g )、陳吳萸泡淡,三分 ( 1g )、地漿或陰陽水煎,稍涼徐服。
功用:清熱利溼,升清降濁。
主治:溼熱霍亂。症見吐瀉,腹痛轉筋,口渴煩躁,舌苔黃厚而幹,脈濡數。
【鑑別】連朴飲與蠶矢湯皆有黃連、梔子、半夏,均有清熱利溼,升清降濁之功,主治溼熱霍亂吐瀉。但連朴飲中伍以厚朴、蘆根、菖蒲、豆豉,偏於行氣和胃以止嘔;蠶矢湯中配入苡仁、木瓜、大豆黃卷、通草等,偏於利溼舒筋而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