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豬苓去皮,十八銖 ( 9g )、澤瀉一兩六銖 ( 15g )、白术十八銖 ( 9g )、茯苓十八銖 ( 9g )、桂枝去皮,半兩 ( 6g )。

【用法】上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 現代用法:散劑,每服 6~10g,多飲熱水,取微汗;亦可作湯劑,水煎服,溫服取微汗 )。

【功用】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主治】

⑴ 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入水即吐,舌苔白,脈浮。

⑵ 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氣短而咳者。

⑶ 水溼內停證。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證治機理】本方原治傷寒太陽病之 ” 蓄水證 “,後世用於多種水溼內停證候。所謂 ” 蓄水證 “,即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證。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脈浮;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又稱 ” 水逆證 “。若因臟腑功能失調,水溼內盛,泛溢肌膚,則爲水腫;下注大腸,則爲泄瀉;水溼稽留,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霍亂吐瀉;水停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諸症之候雖然各異,但皆屬膀胱氣化不利、水溼內停而以溼盛爲主。法當利水滲溼,兼以溫陽化氣。

【方解】方中重用澤瀉爲君,利水滲溼氣。臣以茯苓、豬苓助君藥利水滲溼。佐以白术補氣健脾以運化水溼,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輸津四布之功。《素問•靈蘭祕典論》謂:”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之氣化有賴於陽氣之蒸騰,故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且可辛溫發散以祛表邪,一藥而表裏兼治。諸藥相伍,共奏淡滲利溼,健脾助運,溫陽化氣,解表散邪之功。由於方中桂枝並非專爲解表而設,故 ” 蓄水證 ” 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飲病得之,有溫陽平沖降逆之功;水溼內盛而無表證者得之,則可收化氣利水之效。

【配伍特點】主入下焦而兼運中州,滲利之中寓化氣之法。

【運用】本方爲利水化氣之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爲辨證要點。本方後囑曰 ” 多飲暖水,汗出愈 “。多飲暖水,可溫助陽氣,以發汗解表;再則汗出而肺氣開宣,若提壺揭蓋,亦有助於利水滲溼。《傷寒六經辨證治法》云:” 蓋多服暖水,猶桂枝湯啜熱粥之法 …. 溺汗俱出,經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附方】

⑴ 四苓散 (《丹溪心法》)

白术、茯苓、豬苓各一兩半 ( 各 5g ),澤瀉二兩半 ( 8g ),四味共爲末,每次 12g,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溼。

主治:水溼內停證。症見水瀉,小便不利。

⑵ 胃苓湯 (《世醫得效方》)

五苓散、平胃散 ( 各 3~6g ) ( 原著本方無用量 ),上二錢合和,紫蘇、烏梅煎湯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溼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⑶ 茵陳五苓散 (《金匱要略》)

茵陳蒿十分 ( 4g )、五苓散五分 ( 2g ),上二物合,先食,飲方寸匕 ( 6g ),日三服。

功用:利溼退黃。

主治:溼熱黃疸,溼重於熱,小便不利者。

【鑑別】四苓散、胃苓湯、茵陳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減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滲溼,用於治療脾失健運,水溼內停,小便不利之證。四苓散爲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無助膀胱氣化及解表之能,適用於水溼內停,小便不利之水瀉;胃苓湯系五苓散與平胃散合方,故由燥溼和中、行氣利水之效,適用於水溼內盛、氣機阻滯之水腫、泄瀉、腹脹、舌苔厚膩者;茵陳五苓散加倍量茵陳而成,故有利溼清熱退黃之功,適宜於溼重熱輕之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