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大黃一兩 ( 30g )、枳實麩炒,去瓤、神麯炒,各五錢 ( 各 15g )、茯苓去皮、黃芩去腐、黃蓮揀淨、白术各三錢 ( 各 9g )、澤瀉二錢 ( 6g )。

【用法】上爲細末,湯浸蒸餅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送下,食遠,量虛實加減服之 ( 現代用法:共爲細末,水泛小丸,每服 6~9g,食後溫開水送下,每日 2 次;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消食導滯,清熱祛溼。

【主治】溼熱食積證。脘腹脹痛,大便祕結,或下痢泄瀉,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證治機理】本證因飲食積滯內停,生溼蘊熱;或素有溼熱,又與食積互結於腸胃所致。積滯內阻,阻遏氣機,則脘腹痞滿脹痛;溼熱積滯內壅,腑氣不通,故大便祕結;若溼熱積滯下迫,又可見下痢或腹瀉;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皆爲溼熱徵象。本方證病勢較急,食積與溼熱並存。治宜攻積導滯之法,即汪昂所謂 ” 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 “。(《醫方集解•攻裏之劑》)

【方解】方中以苦寒之大黃爲君藥,攻積瀉熱,使積滯溼熱從大便而下。以苦辛微寒之枳實爲臣,行氣化滯,既助大黃攻積之力,又解氣滯之腹滿痞痛;神麯甘辛性溫,消食健脾,使食消而脾胃得和。病屬溼熱,故佐苦寒之黃蓮、黃芩清熱燥溼,且可厚腸止痢;茯苓、澤瀉甘淡滲溼,使溼熱從小便分消;白术甘苦性溫,健脾燥溼,協苓、澤以祛溼,且可防大黃、枳實攻積傷正,以及芩、蓮苦寒敗胃。諸藥合用,使積去食消,溼化熱清,對於溼熱食積證較重者尤爲適宜。此方用於溼熱食滯之泄瀉、下痢,亦屬 ” 通因通用 ” 之法。

【配伍特點】下消清利合法,以下助消,消中寓補。

【運用】本方爲治療溼熱食積證之常用方。以脘腹脹滿,瀉痢或便祕,苔黃膩,脈沉有力爲辨證要點。

【附方】

⑴ 木香導滯丸 (《幼科發揮》)

枳實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五錢 ( 各 15g ),黃蓮、黃芩、黃柏、大黃各七錢半 ( 各 22g ),木香二錢五分 ( 7.5g )、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二錢半 ( 7.5g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小豆大,白湯送下。

功用:行氣導滯,清熱祛溼。

主治:痢不問赤白,有溼熱食積,可下者。

【鑑別】枳實導滯丸與木香導滯丸均能消積導滯,清熱祛溼。枳實導滯丸消下與清利並用,以攻下溼熱積滯爲主,併兼顧正氣,主治溼氣食積證。木香導滯丸純以攻下溼熱積滯爲主,作用強於枳實導滯丸,但無扶正作用,主治溼熱痢疾和溼熱食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