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术燒、黃蓮麩炒,各一兩 ( 各 3g ),黃柏、大黃各三兩 ( 各 9g ),香附子炒、牽牛各四兩 ( 各 12g )。

【用法】以上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 現代用法:共爲細末,水泛小丸,每服 3~6g,生薑湯或溫開水送下,日 2 次;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行氣導滯,攻積泄熱。

【主治】痢疾,食積。脘腹痞滿脹痛,或赤白痢疾,裏急後重,或大便祕結,舌苔黃膩,脈沉實。

【證治機理】本證系溼熱積滯內蘊中焦所致。飲食積滯,氣機壅遏,遂見脘腹痞滿脹痛;溼熱蘊蒸,腸胃傳化失常,則泄瀉,或下痢赤白、裏急後重,或大便祕結。苔黃膩,脈沉實,皆爲溼熱積滯之象。法當行氣導滯,攻積泄熱。

【方解】方中木香、檳榔皆辛苦而溫,前者尤善通行腸胃、三焦氣滯,爲行氣止痛之要藥,後者則 ” 破氣墜積,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 ” (《本草經疏》)。兩藥消痞滿脹痛,除裏急後重之功甚佳,共爲君藥。牽牛、大黃通便瀉熱,推蕩積滯,引邪下行,共爲臣藥。佐以香附、莪术疏肝行氣,其中莪术長於破血中氣滯;青皮、陳皮理氣寬中,共助木香、檳榔行氣導滯;黃蓮、黃柏清熱燥溼而止瀉痢。諸藥相伍,則積滯下,溼熱去,脹痛緩解,二便自調。該方亦體現了 ” 通因通用 ” 之法。

【配伍特點】行氣與攻下、清熱並用,以行氣攻積爲主。

【運用】本方爲治療溼熱積滯重症之常用方。以脘腹脹痛,下赤白痢疾,裏急後重,苔黃膩,脈沉實爲辨證要點。本方行氣破滯之力較強,體虛者慎用,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