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白术炒,二兩半 ( 15g )、木香另研、黃蓮酒炒、甘草各七錢半 ( 各 6g )、白茯苓去皮,二兩 ( 10g )、人參一兩五錢 ( 9g )、神麯炒、陳皮、砂仁、麥芽炒、山楂取肉、山藥、肉豆蔻麪裹,紙包槌去油,各一兩 ( 各 6g )。
【用法】上共爲細末,蒸餅爲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陳米湯下 ( 現代用法:共爲細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 6~9g,溫開水送下,日 2 次;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脾虛食積證。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膩微黃,脈虛弱。
【證治機理】本證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食積停滯,鬱而生熱所致。脾胃虛弱,胃虛不能納穀,脾虛水穀失於運化,故食少難消、大便溏薄;飲食不化,礙氣生溼,溼蘊生熱,故見脘腹痞悶、苔膩微黃;氣血生化乏源,則倦怠無力、脈象虛弱。脾虛不運當補,食滯不化宜消,故法當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方解】本方人參、白术、茯苓用量居多,重在補氣健脾運溼以止瀉,共爲君藥。臣以山楂、神麯、麥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積。再佐肉蔻、山藥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開胃,醒脾化溼,且使全方補而不滯;黃蓮清熱燥溼,以除食積所生之熱。甘草補中和藥,是爲佐使之用。諸藥共用,使脾健、食消、氣暢、熱清、溼化。因方中四君子湯及山藥等補氣健脾之品居多,使脾健運而食積消,食積消則脾自健,故取名 ” 健脾丸 “。
【配伍特點】消補兼施,補重於消,補而不滯,消中寓清。
【運用】本方爲治療脾虛食積證之常用方。以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弱爲辨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