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與歸經】辛,溫。 入肺、脾、胃經。
【功效及應用】有祛風解表,透毛竅、通鼻竅,散寒止痛,燥濕解毒的作用。 主要用於外感風寒症;鼻淵;善治頭面皮膚之風,治療牙痛、眉棱骨痛;寒風濕邪侵襲肌肉筋骨之痹痛、不仁;脾濕失運或濕邪侵襲大腸之瀉痢;瘡疡腫毒,濕毒下注之帶下赤白等證。 外用尚可治療皮膚搔癢等症。
【用量及注意事項】6~10g,大劑量可用至 20g。 溫病初起、陰虛火旺、肝陽上亢者,應慎用。
【常用藥對及配伍應用】
⑴ 白芷與細辛
二者氣味辛溫,均有發散風寒,祛風濕,除濕寒而止痛的作用,且其止痛作用為其他解表藥所不及。 二藥合用,其通竅止痛作用增強,對外感而頭面頭痛重者效果較好,對非外感性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等證也有一定療效。 但對一般性外感頭痛身痛,以及風濕性關節疼痛,二藥反而不常合用,此點又不能不知。
⑵ 白芷與葛根
二葯同散陽明之邪惡,善除肌表之寒熱,而用於外感風寒,表邪未解,寒郁肌腠化熱,證見惡寒發熱,無汗,項強頭痛心煩,肢體煩痛等。
⑶ 白芷與黃芩
黃芩善瀉上焦邪熱,且可制白芷之辛溫香燥之性;白芷則引黃芩入陽明以祛風熱、清頭目。 二藥合用,有較好的疏風散熱、止痛作用,用於風熱外襲陽明受痛之頭痛目昏、牙痛、眉棱骨痛,以及慢性額竇炎之頭痛等。
⑷ 白芷與藁本
這是臨床上較常用的一個葯對,一般多用於風寒頭痛以巔頂為甚者。 又白芷性亦辛香走竄,能上行下達,更善除濕止帶,藁本與之相伍,這一葯對又善療婦人濕勝之帶下為病,如有中氣下陷或帶脈虛弱不束胞宮者,酌加盛陽之柴胡、升麻,效果更好。 此外,這一配伍還可用於男婦濕勝下注之腹痛腹瀉 ( 亦可酌加陳皮、白术等理氣健脾之品 ),以及脫肛等證。 此為升陽燥濕法的具體應用。
⑸ 白芷與牛蒡子
白芷能活血消腫排膿,牛蒡子清熱解毒消腫,二者合用,療各種瘡瘍腫毒,用於已成膿而未潰者。
⑹ 白芷與川芎
療血虛血瘀之頭痛,及偏正頭風。
⑺ 白芷與升麻
二者皆善止陽明頭痛,相互配合,清胃火、散風熱而止痛效果增強,療陽明頭痛以前額痛甚者以及齒痛。 此外,白芷升散除濕,善治婦女寒濕帶下,升麻善升陽舉陷,這一配伍又可用於婦女中氣下陷,濕滯下焦之白帶多者。
⑻ 白芷與石膏
療胃中伏火或風熱侵襲陽明、循經上攻之齒痛,痛連面頰,以及眉棱骨痛等。
⑼ 白芷與蒼術
白芷善除濕止帶,蒼術燥濕健脾,二者合用,用於婦女濕濁帶下以及脾為濕困之瀉痢等症。
⑽ 白芷與椿白皮
白芷善治帶下,為婦科常用藥物;椿白皮苦澀,清熱燥濕,收澀固經。 二者合用,能清化濕熱而止帶療崩,濕熱重者,還可酌加蒼术、白术、山藥等物。 此配伍亦可用於男婦濕熱下痢、便血等症。
⑾ 白芷與桔梗
白芷活血排膿,桔梗升提氣血而消腫,二者合用,療瘡疡已潰,膿成不易出者。 氣虛者宜加黃芪,熱重者宜加金銀花、連翹,膿仍不潰者可酌加皂刺。
⑿ 白芷與瓜蔞
瓜蔞體滑而潤,利氣散結,二者合用,療乳汁不通、乳房脹痛。
⒀ 白芷與甘草、浙貝母等
白芷止痛,甘草緩急且可制白芷辛溫之性,浙貝母開鬱散結,相互配合,可用於潰瘍病疼痛、氣滯性胃痛等證。 此外,此配伍尚可用於瘡瘍初起,尤其是乳廱初起,去甘草同效。
【參考內容】本品有鎮靜、鎮痛、興奮延髓、減少支氣管分泌和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能促進被破壞的組織吸收,對慢性潰瘍、皮膚炎症有促進吸收或促進其化膿的作用;有止血作用;用其治療鼻竇炎、慢性鼻炎有較好的療效。 其水煎劑對脊髓麻醉后之頭痛有效。 體外實驗,本品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有抑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