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與歸經】苦,微寒。 入肝、膽、心經。

【功效及應用】有透表泄熱,清解少陽,調和表裡,舒肝解郁的作用。 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邪在半表半裡之寒熱往來之傷寒少陽證;肝氣鬱滯、氣機不暢之胸脅脹滿、頭暈目眩、婦人經水不調,乳脹作痛等;本品亦有升陽舉陷的作用,但其力不及升麻,也可用於氣虛下陷之久痢脫肛、子宮脫垂等症,但僅作為輔助藥使用。

【用量及注意事項】3~15g。 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真陰虧損者不宜用。 本品藥用部分為根,藥源缺乏時有用莖葉替代者,效稍遜。

【常用藥對及配伍應用】

⑴ 柴胡與升麻

柴胡升麻是臨床上常用藥對之一。 二者皆有升陽舉陷的作用,但柴胡是宣發半表半裡之少陽,而疏解肝膽之鬱遏,以升少陽清氣為主;升麻是宣發肌肉腠理,以升舉脾胃陽明之清氣為主。 二藥合用,柴胡輔助升麻,使其提升之力更強。 臨床上可根據不同情況再輔以益氣補中藥物或益氣健脾藥物 ( 如人參、黃芪、白术、甘草等 ),用治中氣下陷之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崩中帶下、洩利等症,能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柴胡又善清虛熱,與升麻合用,可升陽散火,其清熱解肌之功效相應增強,用療脾胃虛熱之口苦咽幹,煩熱不安等,如與疏風解表、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對外感風熱,邪鬱肌腠,頭痛咽腫,久熱不退等症,效果亦較好。

⑵ 柴胡與黃芩

亦為臨床常用藥對之一。 二藥合用,能通調表裡和解少陽,清肝泄膽,疏解肝膽之熱,利氣止痛,共解半表半裡之邪,療少陽口苦咽幹目眩等症,《傷寒論》之小 柴胡湯為二藥合用的代表;並可用於濕熱黃疸、肝胃不和、胃腸功能失調等症,用此以疏肝鬱而泄肝熱和協調肝脾之功能,如柴胡疏肝散。

⑶ 柴胡與白芍

為常用藥對之一。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羊肝斂陰,二藥合用,一散一收,共奏疏肝和血、升陽斂陰、調和氣血,解鬱止痛之效,用治肝鬱不舒、肝 鬱血虛之胸脅苦悶、脹滿,兩脅竄痛,乳脹乳痛,頭暈目眩,以及婦女氣滯血瘀這月經不調,經前綜合症、痛經,及更年期綜合症等。

⑷ 柴胡與秦艽、地骨皮等

柴胡善退虛熱,現代研究亦表明該藥有較好的解熱作用,退熱時並不伴有出汗;秦艽苦寒,能清熱邪、療疳熱,地骨皮則為退熱療蒸之佳品,合用,用療虛勞骨蒸潮熱等證。

⑸ 柴胡與枳殼

柴胡解鬱而升清陽,枳殼行氣消積而降濁;二藥合用,能疏肝鬱而和脾胃,理氣機,療中焦阻滯、肝胃失和所致之胸脅滿悶、腹痛腹脹、呃逆納呆等證。

⑹ 柴胡與香附

以舒肝解鬱,療胸脅乳根脹痛。

⑺ 柴胡與青皮

柴胡解肝鬱而性升,青皮疏肝破氣而性降,二者合用,共奏暢達氣機、疏肝理氣之功,療肝經氣滯之脅痛,肝炎后綜合症,以及婦女氣鬱之月經不調。

⑻ 柴胡與龍膽草

柴胡疏肝解鬱,升肝膽清陽,龍膽草大苦大寒,泄肝經濕熱及肝膽實火。 二藥合用,能除肝膽之濕熱與鬱滯,療肝火上升或濕熱鬱滯肝膽所致之胸脅苦滿、兩脅脹痛、目赤腫痛、陰囊腫癢、口苦耳聾等證。

⑼ 柴胡與前胡

前胡降氣除痰,兼有宣散風邪之功,二者合用,療外感發熱,胸悶咳嗽、多痰。

⑽ 柴胡與青蒿、常山

療瘧疾。

⑾ 柴胡與羌活

柴胡和解退熱,羌活散風而祛寒濕,二者合用,柴胡能助羌活透邪達表,使解熱祛風濕止痛的作用增強,療風濕性肢節疼伴乍寒乍熱,或寒熱往來者。

⑿ 柴胡與茵陳

能疏肝解鬱,療肝鬱不舒之胸脅脹痛。 另加海金砂、金錢草、車前子,鬱金等,療膽囊炎、膽石症。

⒀ 柴胡與鬱金

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療肝氣鬱滯、血瘀之胸脅痞滿,月經不調、行經腹痛。

⒁ 柴胡與葛根

柴胡性升散,透泄表熱,並可引半表半裡之邪由表而解;葛根善發散表邪而解肌熱。 二葯配合,功專解肌退熱。 用於外感表證,惡寒漸減而熱漸盛,邪惡有入裡之勢,無汗而項強者。 若裡熱已明顯,證見壯熱口渴引飲,宜加黃芩、石膏等,以收表裡雙解之功,如柴葛解肌湯。

⒂ 柴胡與薄荷

薄荷醒脾胃、消積滯,柴胡亦善疏肝解郁,為肝膽經之要葯。 二者合用,疏肝解郁和胃作用增強,療肝鬱氣滯、肝胃不和之胸脅脹滿,以及婦人憂鬱太過之月經不調等證,如逍遙散。

【參考內容】本品解熱作用較強,對流行感冒、泌尿系統感染等發熱及寒熱交替均有一定療效。 有抗瘧和利膽、抗脂肪肝、抗肝損傷作用;尚有鎮靜、降血壓、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